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学之魂。本文从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几方面探讨了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核心集中体现为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内隐文化,表现在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之中,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大学精神文化构成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就是指大学精神文化方面的作用。利用大学的精神文化,就是用鲜明的主题说话,引导大学生在大学氛围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建设开放大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因此,文化建设成了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借助于伯格奎斯特和帕夫拉克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分类法,探讨我国开放大学文化建设问题,认为开放大学文化建设应以"发展文化"和"虚拟文化"为主导和主流,以"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为驱动和支撑,以"实体文化"和"拥辩文化"为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追寻人类文明的灯塔。大学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形成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文化精神,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完成培育大学精神、铸造大学之魂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建设应关注成员潜在基本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化建设存在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而研究视角更多容易忽视实然状态。不同成员群体潜在的基本假设,会对大学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应关注不同成员群体的潜在基本假设,有效形成大学文化建设的群体性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7.
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在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研究大学文化,则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热点,也是大学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本文在剖析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大学文化建设应秉持的理念,并对在此背景下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社会组织,研究大学自身的文化问题有利于大学按自身规律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讨论了关于大学的文化内涵、文化作用、文化问题、文化建设等大学文化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建设是由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不同层面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以及官场化、商业化、市井化等不良倾向。坚持四位一体、全员共建,积极凝练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强化制度建设和校风建设,重新铸造大学之魂,是促进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政治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新疆制度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尝试运用制度理论的知识对新疆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进行研究。重点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新疆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进行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制度创新模式的主要划分依据是制度创新主体及其作用的不同。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是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新阶段后,将改革在区域上进行的试验。与制度创新经典理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型制度变迁”相比,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必须综合发挥不同类型制度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强管理考核与立法,重点突出配套改革在个性问题上实现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单位犯罪主体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但什么样的组织才能成为刑法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则值得探讨。对于私营企业,一概否认或承认其单位犯罪主体地位都是不正确的,应当根据其人格的独立程度来确定是否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的分支机构在主体资格上符合刑法中的单位的特征时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的内设机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位犯罪论。筹建中的单位如果具备了法律上的人格,且其实施的犯罪与单位筹建事务有关联,是单位犯罪。境外公司、企业,如符合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的认定标准,应当以单位犯罪论.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a survey of 243 New Engl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contribute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and projected role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ole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future institutional researcher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reveal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stitution's size and the scope of th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function, the report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size and the qualifications of th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taff. 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size of the institutional staff and the qualifications of the institutional director 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nvolvement in planning and policy studies. These data indicate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presence, qualifications, and level of activity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 to institutional decision making particularly among small institutions.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to achieve these goals and prepare th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fession for the challenges confronting higher education now and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5.
Recent changes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have accompanied a strong desire and need by national ministries to have comparable data across institutions and a growing recognition from campus leaders that effectiv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requires reliable institutional data and analyses. This has induced changes and restructuring of duties and roles of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academic staff. In North America, internal institutional data analysis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institutional research. We examine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within North America and how the changes with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have created a purpose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Specifically, we explore the topical areas of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data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as well asthe changing identity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s within European universities. Within our examination, we explore in-depth one European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o demonstrate how history, culture and legislative changes manifest into a need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探寻价值观问题的制度解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价值观多元与冲突问题 ,本文在重新审视解决这一问题的教育思路、政治思路、发展思路及市场思路的基础上 ,提出制度解答的新思路 ,认为无论就价值观问题的要求还是就制度的内在本性而言 ,这一思路都有充分的存在根据。制度的习惯、规则、规范、思维方式使多元价值观的协调和主导价值观的生成得以可能 ,而制度思维方式的培养、价值观科学的建立、知识分子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则构成价值观问题制度解答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不仅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解释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面,还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因果关系的看法,诺斯的成就来自在方法论上对统一化社会科学的努力。但是,诺斯基于“本土化”观察而产生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遇到困难;即使在解释“本土化”制度变迁中,由于只侧重于连续性变迁方式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理论的解释力也遇到挑战。由于这种缺失,诺斯必然忽视了非制度性观念与非正式规则的不同。而在关键时刻的制度变迁中,非制度性观念甚至引导着正式制度的创新并改变着非正式规则。因此,要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诺斯的理论需要嵌入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了全面解读,包括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条件、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过程、制度变迁的特征,并对该理论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7~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压力敏感型和压力抵制型的基础上,从超能力派现视角研究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是否超能力派现具有重要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超能力派现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机构投资者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会避免投资超能力派现的上市公司。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降低了超能力派现的可能性,然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并没有降低超能力派现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52年~1967年和1976年~1994年两个时期美国高等院校变化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高等院校升格所形成的趋同给高等教育多样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分化和趋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相伴生的现象,本文从新制度理论和资源依附理论,并结合政府和市场两个因素来解释美国高等院校升格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