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笔者认为本单元的突破口应是分析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诗歌重意境。“意”即主体的内在精神,就是这里所指的“情”、“境”即客体的外在对象,就是这里所指的“景”。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就是指能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领会诗中未写之情。诗歌对景的描写,学生是比较容易感受到的,而景中之情、景后之情,就往往不易捕捉到。因为这毕竟是抽象的东西,还要仔细想一想。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  相似文献   

2.
元白之诗自晚唐以来,曾遭受很多非议,其中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主要批判元白诗中的艳体诗以及小碎篇章。这些诗作多写元白二人的生活琐事和闲适之情,其中艳体诗多写男女之情以及狎妓经历,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作者的真实情感。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展示了诗歌发展至元白之时,诗歌风格市民化的转变,同时表明"诗缘情"文学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的野趣美,是对正统典雅诗宗的补充,也是对诗歌国风的丰富。诗之野趣,是把大自然之"野"诗化了的艺术品。这类野趣诗,或写山野的一石一壑,或写原野的一草一木,或写旷野的一虫一鸟,或写天野的一星一月,或写活动于荒野中的一人一物,而每每表现出一种疏朗、空旷、高远、悠长的野情、野意、野味、野韵。  相似文献   

4.
常娟 《培训与研究》2009,26(6):16-17
诗的野趣美,是对正统典雅诗宗的补充,也是对诗歌国风的丰富。诗之野趣,是把大自然之"野"诗化了的艺术品。这类野趣诗,或写山野的一石一壑,或写原野的一草一木,或写旷野的一虫一鸟,或写天野的一星一月,或写活动于荒野中的一人一物,而每每表现出一种疏朗、空旷、高远、悠长的野情、野意、野味、野韵。  相似文献   

5.
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一些著名的诗人要了解其生活的时代,了解其身世及主要经历,知道其政治追求和生活理想,从而便于对其诗歌的形象的把握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二、弄清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为什么写的,这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小序及诗后的注释。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也应是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古语虽存之,今学却难解。诗歌如此美妙,许多同学们想起来就瑟瑟发抖。如何赏析诗歌才有趣呢?请同学们往下看吧!一、古典诗歌言志缘情传统“隐逸诗人”陶渊明总是一副醉心田园山水的模样,他于东篱下采菊花,倏忽南山便出现在他眼前,这是怎样的悠然淡泊啊!陶渊明以诗来阐明他热爱田园之志向。李白给孟浩然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来表达钦慕之情。  相似文献   

9.
抒情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这种情是真情、纯情、至情、激情和人民之情。白居易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认为,诗歌的产生是感于事而发于情的。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表现诗人审美理想和激情的艺术形式,是激情奔涌的产儿。诗歌中的一切景物形象,都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的载体,是诗人感情的艺术表现。诗歌教学就是要把诗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诗的情怀、品尝诗的情味、领悟诗的情感。“情”,可谓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来传递诗情呢?  相似文献   

13.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写的一首悼念早逝爱人的挽歌,诗中诗人运用了各种韵律手段将韵律美融入到诗歌之中从而渲染出忧郁伤感的氛围,突出诗人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和感伤之情这一主题。试从音韵和节律两方面来对这首诗的韵律美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4.
学习目标: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所积累的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粉笔》这首诗。学习重点: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学习难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粉笔》这首诗。学习过程:一、揭题引入出示:一块黑板大半生的战场一根教鞭点种桃李满园一杯清茶淡淡的苦,淡淡的甜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你们怎么猜出来的?(板书课题:献给老师的歌)(根据儿童喜猜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诗兴趣。在猜测中体会一种会读诗的成就感)二、看图说诗1.出示五幅…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题。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1、《长相思》表面上写男女之情,把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内里却寄托着一种思慕明君,以身许国的理想,只是含蓄蕴藉,隐然不露。理由有多种,不足为凭的一种是()。A、我国的诗歌自古就有以男女恋爱比喻君臣遇合的传统,自屈原首创以来,此类诗层出不穷。B、诗中明说“长相思,在长安”。长安为当时国都,君主所在。C、此诗的…  相似文献   

16.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下面以唐诗为例,稍作归纳。 一、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在登高诗中表达最多的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是这首诗歌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的典型。“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通篇都道出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寓景于情,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比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此外,诗人们在登高之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此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转,情致婉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伤感。纪昀评价此诗是“艳体之不伤雅者”。  相似文献   

17.
梁文庭 《学语文》2013,(5):24-25
怎样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诗歌内涵,使学生能独立地阅读陌生的诗歌,能味诗之情、想诗中之景、悟诗中之道、感诗之雅,受古典诗词的熏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笔者有感于谭建文老师提出的文言教学的三个层面——文言层面、文本层面和文化层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本质、灵魂之所在。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亦有"诗言志"、"词缘情"之  相似文献   

19.
晚清著名诗人莫友芝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那就是生日诗。自道光十六年26岁始至咸丰十年50岁止,莫友芝一共写了24首生日诗。其生日诗创作的主题有三:一是抒发事业无成、时不我待的怅惘;二是表达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三是表现友人间诚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郭嵩焘坎坷的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呈现出直通心灵,见真性情的特征。他着重于传统诗教的伦理功能,诗歌中表现出对亲人强烈的爱怜之情,常含对友人真挚的勉励、眷念之情。他宦海沉浮,远涉重洋,诗歌中表现出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