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曲研究者通常批评臧懋循《元曲选》大量删改元杂剧,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元刊本比较,在情节、思想内容、人物、曲词等方面,差别确实很大,而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早期明刊元杂剧比较,虽有差异,但并不太大,有的甚至完全一样。所以,如果说《元曲选》对元杂剧有所修订,这种修订也应该是在之前明刊本基础上的修订,而非直接取于元刊本。因此,臧懋循“师心自用”改订元杂尉之说实属臆断,《元曲选》同元刊本杂剧不同处应当看作是明人的集体作为。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桃花女》现存有两个完整本子,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这两个版本从题目正名、曲词宾白到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都存在一定差异。《元曲选》本比脉望馆本多出八支曲子,宾白更为整饰。脉望馆本语言更为舞台化,《元曲选》本则更为案头化。情节设置上两个版本也有少量不同之处,《元曲选》本还增设了丑角和搽旦。脉望馆本应当比《元曲选》本更接近元刊本。  相似文献   

3.
冯婕 《考试周刊》2012,(28):37-39
元人郑廷玉所作杂剧《看钱奴》,现今存世的主要有元刊本、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其中,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均属明刊本。经对比发现,明刊本在文本形式、关目情节、曲牌数目、宾白等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戏曲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另一方面深深烙下了时代精神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元曲选》是我们研究元杂剧的一座桥梁,王学奇先生的《元曲选校注》更是方便了我们对各个杂剧的理解。然而此书未对某些典故进行解释,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据文献典籍中的记载,对二则未释典故进行考证,探讨典故对元杂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盛明杂剧》是收录明杂剧最丰富、最重要的杂剧选集。明代杂剧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南杂剧,南杂剧是对元杂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体制方面,而《盛明杂剧》中收录的南杂剧占选集的86.67%,因而对《盛明杂剧》体制进行分析能对南杂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同为元杂剧刊本,但由于校勘年代差异,语言特点不尽相同。本文对两书中的反问句作了穷尽性调查,对比描写和分析了两书中反问句的各种类型;并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反问句的功能,以期反映出反问句在元明之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元曲选》是明臧懋循选编的,它是现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元杂剧选集,也是研究元明时期语言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书中出现了大量的ABB结构,按照其构成方式,可以分为构词形式和构形形式两种。  相似文献   

8.
一、自元杂剧产生以来,到现在已七百多年,迄未将全部元杂剧汇为一书,“七七事变”前,卢前先生曾拟编《元人杂剧全集》,只出了八册,以抗日战争起来,未能竞其功。建国后,隋树森先生,在明人臧晋叔编选的《元曲选》之外,又依据近几十年陆续发现的元杂剧的刻本和抄本而把《元曲选》没有收入的整本元杂剧六十二种汇为《元曲选外编》。隋先生在“编校说明”中说他“编印这部书的企图,是想使读者得到《元曲选》和本书,就等于拥有现存全部整本的元人杂剧”。这对研究者在资料的使用上,确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功德无量。但合以上两书观之,还并不能说完全反映了现存元杂剧的全貌,加之两书的断句还是旧式的句读,校勘亦多有可议之处,尤其无注,是最大的缺点。为适应全民族文化提高的需要,为适应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需要,为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本人接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的委托,拟对现存的全部元杂剧重新加以爬梳整理,进行编次、标点、校勘、注释,汇为《全元杂剧》,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汉宫秋》杂剧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代表怍,全名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明末臧晋叔编的》元曲选》,把《汉宫秋》列为元杂剧百种之首。现代各种文学史、元杂剧选本和讲元明戏曲的专书,都对《汉宫秋》有所论列,一致认为它是元杂剧中较为优秀的怍品;可是,各家对《汉宫秋》的主题思想,却持论纷耘,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杂剧《范张鸡黍》主要有元、明两种刊本,二者剧情出入不大,都歌颂了范式、张劭的深情厚谊,对元代卖官鬻爵和权要横行的现实也作了深刻地揭露与批判。元、明刊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式构造上,明刊本在继承元刊本的基础上,修改了曲文,增订了曲白,大大增强了文学效果。但元刊本也有其保留价值,研究元杂剧不能重视明刊本而轻视元刊本,应将二者作为对照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明初无名氏杂剧作品《危太朴衣锦还乡》在《曲录》中被误题为《危太朴后庭花》,错误来源于《啸馀谱》。《啸馀谱》之错,在于该书混淆并误刻了"影写洪武间刻本"《太和正音谱》中"古今无名氏杂剧一百一十本"前后相邻两个剧目名称。《危太朴衣锦还乡》的主题,是时人借以暴露、讽刺、批判危素,以达到宣扬"忠君"思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考察《古今杂剧》、臧懋循的《元曲选》中旦本戏中正旦的喜剧性,认为正旦的科诨的难设置,促使戏剧家运用情节喜剧与性格喜剧来营造正旦的喜剧性,这两种喜剧手法能取得比科诨更长时、更浑融无间、更丰富的喜剧效果,显示出杂剧喜剧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陈州粜米》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明代臧懋循编《元曲选》收入此剧,标无名氏撰。元代另一无名氏作品《盆儿鬼》杂剧中曾称赞包公“也曾三勘王家蝴蝶梦,也曾独粜陈州老仓米,也曾智赚灰阑年少儿,也曾诈斩鲁斋衙内职,也曾断开双赋后庭花,也曾追还两纸合同笔。”由此可以想到,这几个敷演包公故事的剧目在当时是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其  相似文献   

14.
郑延玉的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既被收入了元代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也被选入了明代的《元曲选》,但两个版本所载的这部剧的内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今存在的唯一一部元代人所刊的杂剧选,而《元曲选》是明代臧晋叔所编写的杂剧选。在对《看钱奴》元刊本与臧本的比较当中,发现两种版本在形式体制、曲文唱词、人物形象、情节构造、思想内容上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多处差异。臧本在元刊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宾白,修改了曲词,形式体制上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为丰富,体现了元、明两个不同朝代对于杂剧的看法,以及杂剧在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演进。  相似文献   

16.
元人张国宾所作《公孙汗衫记》与臧懋循收入《元曲选》的《合汗衫》在情节内容上大体一致,但在科白的有无及详略上却截然不同。差异的产生,与元人重曲轻白,以曲为剧,而明人曲白兼取,重案头之剧的戏剧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惟一的元代刻本,20世纪以来比较著名的校勘本有徐沁君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其校勘系统,校记翔实,校注中能补足角色,理顺情节,并能多方取证,分辨是非,令人折服。失误处在于注释中不乏以今代古现象,也有漏校、误校和误解处。  相似文献   

18.
《元曲选》自报家门的判断句按是否受异质语言影响而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大类句型.这两大类各小类在使用频率、表义特点、语用范围、附有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具有大体一致性,但又显出一些差异.它们大体上表现了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自报家门判断句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19.
元曲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素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的主体是元代杂剧。现存的元杂剧不过一百五六十种,绝大部分从明代臧懋循编选的《元曲选》中流传下来。元曲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汉语自六朝以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的词语和语法成份,尤其是宋元以降,汉语正从近代向现代逐渐过渡,各种语言要素此消彼长,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元曲尤其是其中  相似文献   

20.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