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是西方比较法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某些因素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国家的“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也就是说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2.
法律移植作为比较法学中较引人注目的课题,对我国立法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法律移植定义着手,阐述法律移植可行性论争、分析我国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厘清我国法律移植概况、剖析我国法律移植存在的错误思路、提出完善我国法律移植需注意的问题和应当遵循之原则.  相似文献   

3.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和彼国家与民族发生了关系,都将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炙与融合.法律移植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法律制度相互借鉴与取舍的过程。但是,只有实现了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过程,移植才算有了结果,才具有价值.因此,探讨能不能移植,移植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对于实现法的本土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移植(legal transplant),在比较法学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法律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及研究法律移植,是我国法律能否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法律移植,孟德斯鸠在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曾作过一段精辟论述,“为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这番论述,曾影响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比较法学家的思想。然而,社会在不断进步,孟德斯鸠在作出论断时所依据的条件(“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先例、风俗、习惯”)等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全球信息及学说充分交流的今天,法律移植已成为可能并已成为本国法律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日翻阅法学刊物,见到这样一种观点:“现代法律及立法制度的某种趋同,为中国移植外国法律提供了可能”,而这种移植,是“综合移植”,“法律引进时,必须保持整体上的生机,不能分割、肢解某一制度,片面引进某一法规”。笔者权且称这种观点为“综合移植论”。“综合移植论”者将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和西方国家的法律放在一起,概称为“现代法律”,认为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国度,作为现代法治精神内核的法律信仰应当在中国得到普及,但在民族自治地区法律信仰还很匮乏,主要原因是:民族自治地区立法机关“立法权”太小;“村规民约”地位过高;法律移植资金太少;“情→理→法”思维模式的影响。针对上述原因,文章提出了塑造民众法律信仰的对策,即完善立法机制;创良法,优执法,开展对口“法治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7.
法律移植是国家创建法律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近代以来,许多非西方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和明的双重冲击下,为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实施了以西方法为楷模的法律移植活动。日本被认为是成功移植的典型国家。但是,通过对移植对象的选择,移植过程中对本土资源和外国法的认识、处理,以及移植的效果等的研究,可以认为近代日本的法律移植并不完全成功。日本明治时期法律移植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当前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制的立法活动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法律移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法律制度互相借鉴与取舍的过程,只要国家或民族间彼此发生了关系,都将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自有国家以来,几乎任何形式的法律文化都避免不了法律之间的移植问题,所以说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国家和民族间创造性地移植和借鉴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移植或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法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法律移植的理论评析,着重论述了进行法律移植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孝”的观念产生伊始,就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传统法律的内核,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是一部以“孝”为核心的文化。北魏一朝虽非中原正统,但却成功移植了汉族“孝”观念,并在法律中加以贯彻,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 ,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一、法律制度是根本 ,必须变“人治”为“法治” ;二、健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 ,使政府职能和编制法定化 ;三、严格行政执法 ,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为此 ,必须克服“衙门作风”和官僚主义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立法与执法的关系 ;行政执法与监督制约的关系 ;依法行政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