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听课笔记是学校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学校通过检查听课笔记了解教师的听课和评课情况,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不过对于这项重要的常规工作,许多教师都是“临时抱佛脚”,在检查前突击地听几节课,或者是闭门造车,找同事的抄一下,或者直接编造,以此应付检查。即使学校专门安排的研讨课,教师不得不去听,评课时却是“好好先生”,百般客套,平淡无味,起不到学习和交流的作用。“虚”?教师为什么对于学校非常重视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冷不热,提不起兴趣?总是应付过关?听课、评课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什么变得这样“空虚”?原因之一:教师在繁…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和逐渐深入,各种教改活动、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听评课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不过,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他们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只注重教师听课的数量,不注重听课质量,不切实际地规定教师听课节数,不注重检查和落实,造成教师平时不听课,期末学校检查听课笔记时集中听课,疲于完成听课任务量而胡乱选择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和逐渐深入,各种教改活动、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听评课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不过,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他们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只注重教师听课的数量,不注重听课质量,不切实际地规定教师听课节数,不注重检查和落实,造成教师平时不听课,期末学校检查听课笔记时集中听课,疲于完成听课任务量而胡乱选择听课学科,甚至出现教师抄袭听课笔记,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教师,不重视听课学习,听课不认真,行为不严谨,或私下窃窃私语,或摆弄手机,甚至打瞌睡,他们评课不能切中要害,不是一味高唱赞歌,就是把一堂课批得体无完肤;还有的教师,不重视别人听自己的课,或在课堂上表演作秀,或以没“准备”为由拒绝,关起门来上自己的课……这些都与课改的初衷相悖,自然达不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建涛 《陕西教育》2007,(11):79-79
从教多年,一直想谈听课和评课,但总是将构思随笔于笔记而未成篇。近日,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其中在兄弟学校听课、评课共二十三节(语文、数学、美术、历史),又有所得,今日终将自己平时的随笔、随想整理出来,以便和大家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5.
听课,评课,本来是“教学常规”中极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教育现象,但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有的甚至走向三个极端:一是听课后,教师一言不发,草草散会,造成评课的“空堂”,  相似文献   

6.
听课笔记是听课者对所听课堂教学过程真实的记录和反思,写好听课笔记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所听课之感受,认真反思所听课之效果,有助于提高自己评课的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写听课笔记,如记流水账一般,只记录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实实在在地记录师生活动中的优劣得失,没有听课“评析”或“建议”、“反思”,所以,无法实现听课之本意。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写听课笔记应做到“三要三勿”。  相似文献   

7.
张世彪 《天津教育》2011,(12):50-52
听、评课是一种集教学管理和校本教研为一体的教学常规活动,一些学校往往将其功能主要定位在学校管理方面,把听、评课当成监督教师教学的手段,因而淡化了教师教学研究的功能,造成部分教师把听、评课当成负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致使不少听、评课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8.
<正>听评课是学校常规教研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改进教学重要手段之一[1]。传统的听评课存在不足,值得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赋予新动能。以“听课本”为例,笔者邀请两组教师用App参与听评课活动,分析教学情况,研究改进之策。实践研究表明,以往听评课的不足在听评课App的支持下能够得到弥补,便于教师改进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听课、评课本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听课、评课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调查,加上自己的体会,笔者觉得,当下的思想政治听评课存在不少问题。一、思想政治听评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表现在:一是听课前,听课教师不会与上课教师作课前沟通和交流,听课毫无准备,  相似文献   

10.
听课与评课     
听课、评课是有效地推广、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对普通教师来说,听课、评课活动是帮助其自身认识、掌握教学规律的“教学现场”。不少青年教师正是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来真实、直接地认识教育教学规律。不过,现在有的学校只重视听课,忽视评课。有的学校规定一学期内教师相互听课不得少于20节,甚至不少于30节,而对评课却只字不提。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听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听课笔记是听课者对所听课堂教学过程真实的记录和反思,写好听课笔记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所听课之感受,认真反思所听课之效果,有助于提高自己评课的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但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写听课笔记,如记流水账一般,只记录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实实在在地记录师生活动中的优劣得失,没有听课“评析”或“建议”、“反思”,所以,无法实现听课之本意。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写听课笔记应做到“三要三勿”。  相似文献   

12.
“经验 反思=成长”(Posner 1989)这一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已经深入人心,教师惟有将自己的实践“对象化”,加以审视、反思,才有可能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我园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必须每月交4篇对幼儿的观察记录,1篇教育笔记,教研活动中的听课和评课也是常规。这些途径听起来让人觉得似乎可以促使教师观察幼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教学等,听课是其中之一;我们很多学校也开展了“每日一课”活动,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作课而作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载体的听评课活动成了不了了之的形式,以至于教师怨声载道,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课堂--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精神交往的平台.听课评课--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笔者发现许多老师对听课评课产生了误区.本文就"为什么要听课、听课听什么、怎么听好课、听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谈谈和听课评课有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话题简介〕
  王老师接到教导处的听课短信后,就拿着听课笔记匆匆而去。教室里,门庭若市,就连课桌之间的“弄堂”里都挤满了教师。听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出工不出力,敷衍着听课,有的似听非听,有的批改作业,有的干脆打瞌睡。每次听课结束后,教师就一哄而出,各奔东西。由于疲于完成听课任务,教师再也无暇顾及评课了。  相似文献   

17.
听评课是教学环节中的基本内容。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听评课理念和模式。一、模式创新,势在必行目前,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只是将听评课当作一项任务来对待,只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数量,对听课质量、收获等不够重视。问题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教师听评课亟待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听课、评课担当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的职能。然而,现实的听评课长期以来只被作为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或者一个要完成的任务.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为充分发挥听评课的功能.实现听评课的教育价值.教师听评课亟待专业化。具体来看,教师的听课评课要走向专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听课评课是一项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经常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会上课,学会听课,还得学会评课,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现实中.存在着教师把听课、评课当成负担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对听课本身不感兴趣以及缺乏听课技能是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集中地表现为有的教师不明确“为何听”“听什么”和“怎样听”。专业化的听课评课需要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全面透视教学,增强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教师听课评课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华 《湖北教育》2005,(2):60-60
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是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对此都有这样的要求:每个教师每月听、评课不少于多少节,并在课后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但不尽人意的是,许多老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实际操作却是:每月按数量要求听课,听课记录寥寥几笔,听到哪儿记哪儿,课后思考和交流也不多。这样听课,很难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久而久之,教师们对校内的听课活动就不以为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