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形声字     
本文以汉字表意性的两个层面为前提,分别从形声字来源、形声字作用及汉字走形声化道路而非拼音化道路之原因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形声字的浅析。本文认为,汉字由"象形"到"形声"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向表音体系转变,而是加深了汉字的表意性,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作用的减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汉字不走拼音化道路主要是由汉语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有关汉字改革的研究中,论者多着眼于拼音化,而对于汉字的拼形化问题,则较少重视和探讨。诚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汉字应当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但是,由于汉语本身质的规定性,汉字的拼音化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具体问题.可以断言,在能够预见的将来,汉字的全盘拼音化尚不可能具备实现的条件.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是继续推行汉语拼音,以弥补汉字之不足,代行汉字所不能,使汉字和汉语拼音二者并存,各尽所长.二  相似文献   

3.
六月十五日,《光明日报》上《汉字“横行”与钱玄同》一文谈到,从钱玄同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五日致函陈独秀,“绝对主张”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汉字排版“改用左行横移,如西文写法”,到解放后这一主张的实现,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时间,使我不禁与作者有同感:“在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古’的泱泱大国里,要想搞一项改革也真难!” 走拼音化道路,这是文字改革的方向。但对方块汉字,我们也并不是没什么工作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讨论汉字符号学(包括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方面的特征,并对当前汉字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出汉字优越及不能走拼音化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表意系统是与汉字所记录的汉语以及汉民族的精神意识密切相关的。通过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与汉民族的精神意识的关系、文化传承、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角度的分析,本文认为汉字将坚持自己的表意系统,而不会走世界大多数文字共同的拼音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汉字改革是近些年来语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搞拼音化还是保持现有的方块汉字模式,说法不一。本文将通过比较来阐明,汉字不宜拼音化,仍应保持原有的文字系统;改革可从减少汉字数量、简化字体、避免一义多字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夏芸 《考试周刊》2008,(51):126-127
在中国的历史上,汉字是直读的、音义兼表的文字;而拼音化的文字则是拼读的表音的文字。拼音文字的优点(也就是汉字的缺点)大大超过它的缺点(也就是汉字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字都从象形文字出发 ,西方文字发展为纯拼音文字 ,汉字却一直没能拼音化 ,这并非是发展速度的差异 ,而是发展方向的不同。从汉字适应汉语 ,有利于文化继承和民族交往 ,单位信息负荷量大 ,以及汉字的其它几点优势来看 ,汉字并非像过去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低级的文字。同样 ,拼音文字也并非是世界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9.
简论形声字     
汉字源远流长,形态特殊,字数繁多,迄仍使用。过去研究整理汉字的代不乏人,並取得了不少成绩。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进一步研究汉字,改革汉字,逐步走上拼音化的道路,这是当务之急。一般认为汉字的形声字很简单,形声结合,一目了然。实则从源到流,形声字也还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要谈形声字,必须先提到六书。  相似文献   

10.
王开扬 《现代语文》2013,(1):4-11,163
20世纪50年代末,赵元任编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有人据此认为赵元任反对拼音,保卫汉字。这是误解、曲解。赵元任创作这三段"奇文",是为了说明文言单音节词多,今音同音词多,是不能担负口语交际职能的、有重大缺陷的语言。赵元任早年研制国语罗马拼音文字,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也坚持认为,"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拼音文字"。赵元任用"打电话原理"说明,凡是"听得懂"的语言,写成拼音文字,也能"看得懂"。实行国语罗马拼音文字的困难,不在于"文字学的技术上的问题",而在于文言成份没有完全退出语文生活,和社会在"心理上还没有进展到相当的程度"。赵元任是汉字拼音化的先驱之一,他的语文改革思想对新世纪中国的语文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汉字能否拼音化和赵元任是否反对拼音是两个问题,即便不搞汉字拼音化,赵元任的学术思想也不容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性质只能根据它的构形原则,而不能根据文字体系中单个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确定.它是表意文字,形体与意义之间存在着理据性.词文字(语素文字)不能概括汉字的性质.拼音文字的"字母"与"汉字"不是对等的文字单位.  相似文献   

12.
Two experiments tested the role of morphemic information and interword spacing in reading in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Chinese readers. Chinese is normally written in hanzi, or characters, which mostly represent monosyllabic morphemes, but it can also be written in pinyin, or romanised Chinese, which represents phonemes and is word-spaced. While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Chinese readers are slower with pinyin than hanzi materials, this has mostly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lack of proficiency in pinyin reading.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testing whether pinyin reading may be slow because morphemic information is needed for fluent Chinese reading, and phonemic information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for this purpose, the study included not only adults but als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experienced pinyin readers and unproficient hanzi readers.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 Sentences were written with morphemic or phonemic information (in hanzi or pinyin, respectively), and with interword or inter-morpheme spacing. Removing morphemic information had strong negative effects on all readers, including children. Adding interword spacing had no facilitative effects, and had some negative effects, especially with children. Results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rphemic inform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and fail to suppor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facilitative effects of interword spacing.  相似文献   

13.
吕师瑶 《海外英语》2014,(10):243-244,280
During these decades,learning Chinese has been a heated poin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Due to this situation,I suggest to discuss three questions which are related 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beginners,they are about whether foreigners can and should learn literacy; whether to teach both pinyin and characters and what to teach first.  相似文献   

14.
Zhang  Jie  Li  Hong  Liu  Yang  Chen  Yu 《Reading and writing》2020,33(1):187-206
Reading and Writing - Two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whether exposure to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inyin would facilitate oral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hinese as a first (L1) and second (L2) language...  相似文献   

15.
汉语拼音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推广普通话,它只是一种工具,但中国长期的语文教学对其要求甚高,使得这一"拐棍"变成了目的。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其做了相当大的改革,但传统观念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对汉语拼音的的理解和认识都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成果。所以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从而消除传统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校名的英译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拟探讨校名英译中的几个问题: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大学与学院/职院、方位词的翻译以及汉语拼音的使用。探讨意见供校名翻译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拼音文字系统中的字母与汉字系统中的字相对应”的观点,给比较文字学造成巨大困惑,需要澄清。本文认为,字母与字在各自文字体系中隶属不同子系统,它们不是对应的文字单位;在拼音文字系统中,与“字”对应的是“词符”,与“字根”对应的才是“字母”。  相似文献   

19.
浅谈流行语和字母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语与字母词的流行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风貌。字母词的几个来源及类型。字母词的出现固然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标志 ,我们应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一些人追求时尚 ,盲目地不加节制地大量引用字母词 ,造成一般群众学习与交流的困难 ,是很不正常的。汉字是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引用字母词不能以破坏汉语的民族性与纯洁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语拼音形式字母词语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用“汉语拼音字母词”来称说这一类词最为合适。丈章分析和探讨了汉语拼音字母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定性问题,认为它们是汉语词汇中字母词的一部分,分析和探讨了关于这类字母词的定义界说问题.提出了对汉语拼音字母词的规范使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