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云 《东南传播》2014,(10):98-99
方言在表现地方文化,表达集体、故乡情感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要保护传承一种方言,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开办一档教学类节目。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两档节目在寓教于乐、展现方言的独特魅力上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张家界方言作为张家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张家界文化的人文纽带。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张家界方言已经成为张家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都重视的问题。探析张家界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发展张家界方言,保护张家界的传统文化,对推动张家界的方言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对张家界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唐艺倩 《兰台世界》2019,(12):51-54
方言是我国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文化日渐衰弱。为了保护方言的多样性,传承地方文化,方言建档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首先阐述我国方言建档工作的发展现状,然后从各角度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又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方言建档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加快方言建档步伐,从而推进方言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共同记忆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辛儒  齐芳 《河北科技图苑》2011,24(3):20-22,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推动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汉语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保护与传承汉语方言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绚丽多彩中华文明的延续。概述了我国汉语方言的现状与作用,提出了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与传承汉语方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静 《东南传播》2011,(12):147-149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现代社会传播环境的改变,方言与地方文化日趋式微。借助方言电视节目,方言和地方文化得以借助电视这一媒介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运用传播学和语言学知识分析了方言与地方文化式微的现状与原因,指出方言电视节目在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张晓宇 《新闻战线》2020,(3):109-110
《你听我说》栏目充分发挥方言优势传播信息,提升了传播效果,弘扬了社会正气,传承了本土文化。运用方言、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本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多样的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7.
吴洁  马睿哲 《东南传播》2021,(11):33-36
漳州一带主要通行的方言,在近现代对外移民、迁徙、海外贸易交流史上影响深广,是重要的闽南次方言.漳州向台湾地区迁徙时间长,规模大,漳州方言现已成为台湾闽南方言的主体之一.通过梳理漳州方言在台湾播迁脉络,比较漳腔方言在海峡两岸的使用现状,聚焦闽南方言未来的发展,以期达到运用闽南方言优势增强两岸人民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我国各地的方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从档案学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方言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方言档案式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并且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分析方言档案式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方言渐进消亡的背景下,方言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电视方言节目的出现是方言活态传承的积极实践.电视方言节目是大众语言生活现实的反映,也在积极建构方言传承的动态文化场.电视方言节目赋予方言社会地位、构建方言的社会示范、激发民众的方言保护意识、构建多语言的媒介空间,是方言的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何国军 《出版广角》2016,(22):29-31
方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传播价值,利用APP平台进行方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有利于发挥APP平台的趣味性、新颖性和互动性特点,可引发新兴人群对方言文化学习和应用的兴趣,使方言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形式与新时代技术发展充分结合,最终将方言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与数字化传播的新方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石绍军 《今传媒》2011,(5):151-152
方言节目的兴起对方言文化来讲意义重大。方言节目文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方言文化的再次回归;唤醒人们对方言文化传承方面作用的认识及方言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方言文化重新定位;促进了方言文化的百花齐放环境形成;有利于政府对方言文化政策的调整。方言节目的消极意义,首先方言节目消解了新闻媒体的示范性;其次容易造成狭隘的地域文化影响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一种方言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而建构社会记忆,传承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档案部门的职责所在。本文基于对方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从社会记忆观角度对档案部门的方言保护工作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档案部门主导方言建档工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毕凯 《大观周刊》2012,(52):297-297
保护方言可以从立法规范、加强宣传、增加方言类节目和教学、录音整理等方面进行。而我们作为文化传承重要一环的教育工作者则更应该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着手,把方言引入我们的课堂。让方言成为我们教学语言的一种与普通话相辅相成,应谊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石绍军 《报刊之友》2011,(5):151-152
方言节目的兴起对方言文化来讲意义重大。方言节目文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方言文化的再次回归;唤醒人们对方言文化传承方面作用的认识及方言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方言文化重新定位;促进了方言文化的百花齐放环境形成;有利于政府对方言文化政策的调整。方言节目的消极意义,首先方言节目消解了新闻媒体的示范性;其次容易造成狭隘的地域文化影响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陈嘉莉 《今传媒》2010,18(10):116-117
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对于闽南语的研究,需要全面而系统地对两岸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异同进行梳理,从而达到客观认知。本文从闽南地区的地理形成入手,分析了闽南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两岸间闽南语的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16.
徐越 《浙江档案》2012,(1):39-42
"浙江方言音档"是浙江省档案局2011年启动的一项特色档案文化建设项目,这一项目将现阶段浙江各地的老派方言作为建档资源,有计划地在全省展开调研和建档工作,以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更以很强的现实性、地方性和原创性特点,为汉语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档案元素",受到专家、业内人士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更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它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方言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廖一杰 《东南传播》2010,(8):199-200
和普通话播音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一样,闽南方言广播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所谓的"三级六等"分类。面对不断发展的闽南话方言广播,如何做到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是其面临的一个尴尬又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因为闽南方言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字正腔圆"有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更多内容,也只能通过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方式做到"字正腔圆",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城市化不断地发展中,地区的文化形式开始转变,让传统文化既能得到传承,又能为特色城市的建设提供文化之源,闽南文化最早起源于泉州,现阶段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福建南部,闽南文化主要有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方言等等。城市化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那么,在闽南地区独有的闽南文化要如何在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特色相结合?下面就来分析和解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常而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时也是地方语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衍生物。现阶段,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其表达方式的亲民化、表达语言的本土化,已经渐渐成为了吸引受众的主要话语选择。因而,对于方言节目主持人来说,其语言本土化策略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独特文化传承价值与现实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方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本土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