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广电行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广播业2011年在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的趋势下稳步前行.同时,随着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广播收听人群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另一方面,网络广播、手机广播,微博广播等新兴广播传播方式也改变着广播的受众结构.2011年,中国广播人坚持创新办广播,开门办节目,使得广播节目在内容和传播手段上都实现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38件广播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本文以部分获奖广播作品为例,分析其在创新创优方面的突出特点。笔者认为,获奖广播作品在选题、立意、表现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值得业内同行学习借鉴。广播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广播精品佳作。  相似文献   

3.
周曦 《新闻窗》2012,(1):74-75
每次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媒体的发展能够从广播中得到体现。在日后的回望也许人们会从温州动车事故中发现我囤新闻的发展有舆论指引的努力与反思,就好像是信号灯的开启,使广播依然按照理性的轨道前行。温州动车事故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不管是新媒体的微博媒介,还是以往的媒体媒介,都使广播舆论的导向难以忘怀。在广播舆论导向中,  相似文献   

4.
伦敦奥运报道标志着新媒体环境在世界范围内的初步形成.在这种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作为出现时间最早的大众电子媒介,自身早已出现诸多嬗变,具体表现在其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主体的调整和变革,形成了广播网站和卫星广播、可视广播网络广播和手机广播播客(Podcast).在新媒体的迅猛攻势和强大压力下,广播媒体将在不断的调整、嬗变和适应过程中继续前行,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王可 《新闻实践》2008,(7):74-74
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现代新农村广播,如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广播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前行。嘉兴台对农广播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我国对农广播发展的新课题,值得同行关注与思考。以往传统的对农广播,习惯于"清晨喇叭一响,起床做饭做工;傍晚喇叭一响,收工做饭休息"的早中晚三段式模式,如今已经脱离了它的生存土壤。以嘉兴台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12年,新媒体不断发展,电视媒体也在积极向前迈进,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进一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都使得广播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是,这一年的中国广播仍然在平稳中不断前行,继续创新经营理念,改进新闻报道方式;广播人改革创新的动力并未削减,而是在压力下得到激发。  相似文献   

7.
广播的新媒体之路一直在困扰与争议中前行,动静大效果小。究其原因在于对自身与新媒体的认知不清。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决定未来,广播媒体需要在坚守媒体特质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节点意识”:让广播成为互联网中的音频节点,通过把控互联网中的音频节点,实现对信息的把控,稳固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与成熟,各种新闻传媒从中央到地方,从报刊杂志纸媒到电视视听传媒,再到电脑手机网络电信互动传媒的惨烈竞争挤压,广播音频传媒可谓是蹒跚前行。广播传媒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能否在提高广播自身的经济效益上开源节流,辟途寻径,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好地生存发展,就成为广播从业者们探寻思考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最是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地方台,做不好、或不去做对农广播,实在有隗于广播人的职业操守。思考对农广播目前的痛,痛就痛在利益与责任的交错纠葛,痛在与感情的折努碰撞。而痛点就是改点,也是切入点。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以未来为重,对农广播才会把准航向,科学前行。  相似文献   

10.
李婷婷 《传媒》2020,(10):71-72
知识型音频广播的诞生、发展既受信息技术不断前行的驱动,也是大众消费观念变革的必然之势。如今,知识型音频广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是传统广播媒体进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口才培训节目《好好说话》为例,从五个方面入手探讨知识型广播未来发展路径,以期为当前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清 《中国广播》2010,(3):63-65
中国广播发展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电台成为传统媒体向网络拓展的新媒体平台。政府级网络电台有着无限发展空间和升值潜力,成为引导舆论风向的重要阵地。江苏广播网创立的网络电台新模式,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之路,整合广播资源,加强合作与联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有效扩大对外宣传。在实践中思考前行,为传统广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包括了广播强国建设,因为广播文化是主流文化,广播不强,将影响文化强国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担当起推动广播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努力实现从广播大国到广播强国的跃升,是广播战线最紧迫的任务。一、他山之石:世界广播强国从何而来广播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5年的历程。105年,广播一次又一次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艰难前行,浴火重生,屹立不倒,不但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且自身也发展状大,出现了当今全覆盖、全数字化、全民接收,模式丰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诞生于延安的人民广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播》(月刊)杂志是一本研究广播理论、广播业务和广播业态规律的公开发行出版物。从1993年7月创刊起,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寒来暑往,20载辛勤耕耘。这本杂志承载了广播人对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希望与梦想,记录了广播人在逆境中探索、在期盼中前行的感悟与思考。为了记载这20年留存在记忆中的一件件难忘的事,2013年5月7日,《中国广播》杂志召集曾经领导或在杂志工作过的部分同志进行座谈,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实录的方式,将座谈会主讲人的发言进行了整理,记载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4.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国广播业应当如何舐砺前行?文章在回顾我国广播业"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广播业要继续高度坚定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双轮驱动实现内生性突破式发展,通过深度践行媒体融合实现外生性协同式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释放发展效益,建设社会主义广播强国,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晨 《中国广播》2014,(9):31-34
本文以“央广广告”为例,论述广播广告制作环节的主要流程及其对于广告价值塑造的作用,以期提升人们对广播广告制作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王磊 《中国广播》2011,(9):54-56
广播现场直播节目在新闻发生现场和听众互动,这种模式为听众所喜爱。但是,这一互动环节在研究中往往被等同于和非现场的听众进行互动,因而被忽略。其实,广播现场直播中的现场互动是广播和听众的重要黏合剂,是体现直播现场感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用好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可以从少数人入手影响大多数,精心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广播现场直播节目中现场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原理和方式、节目中的权重比例以及如何设计、策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播现场直播节目在新闻发生现场和听众互动,这种模式为听众所喜爱。但是,这一互动环节在研究中往往被等同于和非现场的听众进行互动,因而被忽略。其实,广播现场直播中的现场互动是广播和听众的重要黏合剂,是体现直播现场感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用好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可以从少数人入手影响大多数,精心设计可以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广播现场直播节目中现场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原理和方式、节目中的权重比例以及如何设计、策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听众总量不断萎缩,人均收听时长逐年下滑,广播听众的接收终端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收听、车载收听日益成为主流,广播听众的移动化、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型广播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日益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国广播业进行内部整合与重组的尝试,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跨境报道的尝试,应急广播肩负国家使命继续前行,广播时政报道不甘人后进行多媒体传播……此外,新华社等媒体也抢占先机,研发音频车载客户端,向音频市场进军……市场和受众的双驱动迫使中国广播业向声音的本质属性回归,向媒介融合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闻事业高度发展的时代,创优、求新、求实、不断前行,以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是我们广播人对节目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成为了我们办好广播必须遵循的宗旨。那么,作为一名法制类节目的记者,我常常想法制节目究竟该如何“创优”,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将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旧媒介资源之间发生更为猛烈的碰撞,也意味着传统广播媒体行业必须有所汲取、有所创新才能直面全新媒体发展形势所带来的冲击。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以及新媒体时代广播与新媒介融合的必要性,然后从五个角度阐释了在这一全新的社会发展主题下,广播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望本文的论述能促使广大从事广播行业的编辑人员充分意识到外界环境变化所给予自身职业能力方面带来的挑战,从而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与社会发展以及广播事业前行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