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法、法治、法家与韩非并不等同,酷法亡秦论不能引申为韩非亡秦论。秦王朝的治国理念属于综合性治道,与韩非学说的关系似乎并不紧密。将韩非与秦政关联起来始于西汉,但是韩非亡秦论在整个汉代并不流行。韩非的学说暗合了汉初的意识形态以及汉代"家法",因此,汉代学者虽然在治道层面对专任刑法、秦之暴政展开了批判,但是对于韩非及其学说并无太多批判。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法对比、德治与法治对照的论说框架渐渐流行,塑造了特定的韩非像,与韩非本人的学说出入很大。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4.
背景链接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5.
韩非身世与生卒年代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韩非的身世消息,目前所能作为直接证据的应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的“韩之诸公子”一句。陈千钧先生因此推测说:“非乃韩王之子无疑,当是茾王或桓惠王之子也。”关于韩非的生年,目前并无史料可据,钱穆先生以李斯的年龄来推测韩非大体生于前280年,其说可取。有学者以堂?公的年代来确定韩非的生年,因为有些矛盾无法解决,故不从。韩非的卒年为前233年。  相似文献   

6.
杨康 《现代语文》2004,(6):15-15
韩非穴约前280—前233雪,中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王侯世家,是韩国的公子。和秦国的大臣李斯一起就学于儒学大师荀况。韩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期间曾经多次向韩王上书,写下《难言》、《和氏》等文章,但是韩王并没有召见他。韩非的报国之心受到冷遇,悲愤中写下《孤愤》、《五蠹》等名篇。这些文章流传到秦国,为秦王赢政发现,大为惊叹,于是发兵攻打韩国,以获求韩非。韩非来到秦国,后来因得罪秦王宠臣姚贾,后者与李斯勾结陷害韩非,把韩非逮捕入狱,并在狱中将其毒杀。韩非的思想主要包含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简介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背景链接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  相似文献   

9.
阳儒阴法,儒法互补的统治思想及其所构成的国家职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而法治思想的完备化、体系化,成于韩非之手。本文着重论述了韩非集法术势为一体的法制学说、处世哲学及人格理想,深入剖析其学说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正、负两面的巨大影响,并通过论述其独特文风、文章体式,以及韩非散文独特的美感效应,力求全面、立体化地分析韩非,认识韩非,理解韩非,从而把对法家学说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意义上,学界习惯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划入“法家”的阵营,这其实是对韩非政治思想极大的误解。在韩非思想中,“法”或“术”都只是他用以维护专制君主绝对统治的得力工具和必要手段,并非他的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因此,若将韩非称为“法家”、“术家”或“法术家”都是存有疑问的。而“势”治的思想则可以说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归旨和核心所在,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出其坚决捍卫专制统治的绝对君权的政治主张。因此,韩非应该称为“势家”。  相似文献   

11.
鲁迅曾明言中过韩非思想的毒,但韩非思想的具体观点并未对鲁迅发生任何影响。韩非对鲁迅的影响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文章风格。韩非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善于洞察人心的深层动机,其文章的风格特点是雄辩犀利,这两个方面对鲁迅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其“形式”以“评论”为主,虽然唐代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不多,但两宋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却很多。在政治层面,唐代官方并不提倡韩非之学,宋代官方对韩非的态度较为模糊,但是两宋学者评论韩非受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影响,大有影射王安石之意,后来直接将王安石与申韩一起并入异端邪说名录。在价值取向层面,儒家本位意识突出,特别是儒家道统观念流行以后,“门户之见”成为评判韩非的前提预设。在主要命题层面,除去沿袭《史记》对韩非生平事迹、学术宗旨的评价外,基本是在评论历代政治得失、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附带提及韩非,将其作为评判历史问题的负面价值评判标尺。  相似文献   

13.
论韩非的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主张实行德治,他认识到人民是国富兵强的源泉,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安危存亡的重要因素。韩非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取信于民、利民、反暴政以及忠孝等方面。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重温韩非的德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影响深远,解析韩非的政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传统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文章分析了韩非政治主张中对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意志的认知与制度设计,以便对中国政治思想传统作些局部探微。  相似文献   

15.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韩非的术学治 说,历来各家著述、论 说,评价不一,褒贬不 同。本文仅就其可取性 问题,试陈管见,以求 教正。 要评论韩非的术治 学说可取与否,或其中 是否有可取之处,我认 为:首先得对韩非的术 治学说有一个确切的把 握,否则一切分析和在 分析基础上的结论,就 难免有失误之处。 那末,什么是韩非 的术治学说呢? 我们先看一看韩非 子本人对其术治学说的 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研究韩非思想的著作中,一般都认为韩非的历史观中虽有唯物主义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则认为韩非的历史观中有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唯心主义思想,但主导方面是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是一个博学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汇了先秦多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墨子的思想。文章从墨子"尚同"和"非乐"思想对韩非的影响探讨了二者之间通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承启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对墨子的接受。  相似文献   

19.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内部因素、审美构成、总体特征三个方面对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作了探讨。韩非政论包含着非文学因素和文学因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有机融合,造成其整体的审美性和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总体特征。从而,使韩非政论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