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
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起源和目的,可以是为了增进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但道德的终极的起源和目的,则只能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利益。道德目的是衡量一切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特殊的直接的目的是善恶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道德终极目的是善恶的终极标准。所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等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特殊的直接的标准;而道德的终极标准则只能是道德的终极目的:“增进人类的利益”。这样,一方面,当人类与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一致时,便应该遵循道德的特殊的、具体的和直接的标准,便应该既增进人类利益又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甚至应该为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而增进动植物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当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两全时,便应该诉诸道德终极标准“增进人类的利益”,从而应该牺牲动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而保全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应以人为本,即承认"人是人类全部活动和思考的中心"。有别于以往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意识到人这个中心处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存在不可磨灭的血肉联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浪漫主义渊源使它在抬升非人类存在物道德地位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陷入了去人类化的漩涡,在实践上与理论存在矛盾和偏失。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哲学例题,随着现代西方环境伦理研究的开展,有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焦点在于人以外自然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关性。本文认为应该在认识和生物学层面上肯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在价值层面上扩大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通过扬弃,树立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4.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环境危机催生了环境运动,环境运动孕育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正在向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发起全面挑战。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之生态伦理观影响日盛的情况下,现代环境法之哲学基础应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向生态中心主义法律观的转变,调整对象应实现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向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转变,法律主体应实现从人到非人类存在物的扩张。将法律权利主体从人类扩展至动物、非人类生命体、乃至自然物是法律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王甲林 《红领巾》2004,(4):38-3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人始终是伦理主体。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一切物种及非生物在道德地位上平等的理念,建立在片面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完全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完全否认了主体选择的必要性,混淆了存在论与价值论的关系,未能深入思考在人与其他物种及非生物不平等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在实践上陷入困境。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现实的选择是走出自在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入自为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当全球性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并已经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那么,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呢?通过对诺顿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及墨迪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析,得出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条更好的可选择道路。  相似文献   

9.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中心主义所引起的,对此,笔者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近代以来人类活动方式(以人对自然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两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其争论的焦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以及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的不同理解,并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伦理价值是对科学的伦理价值抽象或伦理价值的思考,是伦理价值在科学中的具体化,即在科学中展示了作为主体的人对协调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主体对自身所处地位、所负使命与责任的自觉程度。在现实中,科学的伦理价值则显现出双重性:正伦理价值与负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是以区域共同体而非自然共同体作为其科学基础的,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的结合形式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到社会共同体,再到区域共同体的演进过程。而每一种不同的结合形式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在相应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存在状态。人在自然共同体中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物种而存在的,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在社会共同体中,伦理关系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遵循的是社会法则;在区域共同体中,人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物种而存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是一部富于伦理内涵的剧作。剧中展示的多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奥兰多与罗瑟琳之间的爱人关系,揭示了非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弊端,间接地、象征性地提示了整体主义的伦理观的优越性。整体主义的伦理观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实体作为伦理考量或者说伦理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能够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如此,人与人便能构成整体主义的存在者体系,处于更加和谐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它的出现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持不同的伦理立场——支持或否定。当然,两者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要摆脱这一困境,有必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这种新自然观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人类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科学事实,把人类的活动纳入自然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以考察,同时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自由自觉性特点。尊重自然和尊重人类权利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对待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所应持的基本的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6.
从伦理学意义上讲,人始于脑生之后(即受精卵发育10周时脑功能启动之后),终于脑死之时。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的特点是拥有感受性,感受性的存在是其享有完整的道德地位以及人们可以对他进行道德评价的前提条件。这样,以脑生/脑死,换句话说以感受性的存在与否为标准,人就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生前之人和死后之人,二是普通的人(亦可称为伦理人)。生前之人和死后之人尽管也是人,但因不具备感知能力而难以享有与普通的人同等的道德地位。在发生权益冲突之时,生前之人与死后之人要让位于拥有感受性、因而享有更高道德地位的普通人(伦理人)。这一点不仅为堕胎,而且也为治疗性克隆提供了重要理据。  相似文献   

17.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儒家生态观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波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45-147
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地球环境危机时,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时代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观的一些积极理念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thic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storytelling in fishing and hunting practices and pedagogies. I explore various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ethical theories surrounding storytelling as a way of encouraging deeper, more robust engagement among humans, nonhuman animals, and myriad beings that exist alongside of us in our multispecies communities. Drawing on animal studies, narrative theory, and critical pedagogy as well as ong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 offer potential ways of incorporating a wider “ecology of stories” into situated hunting and fishing practices to engage more ethically with the people and beings that dwell in a given place.  相似文献   

20.
To conceptualise moral education as ‘living and learning to bear suffering’ offers a humanistic vision for choices people make in the face of drastic threats to their existence. This essay proposes that bearing and transcending suffering—part of the human narrative—helps human beings to realise their ethical potential. Ground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metaphysics and ethics, I assess the human condi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2008 earthquake disaster in China—in an attempt to come to terms with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of existence and human values. While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how human beings are intrinsically interrelated to Nature and the world, this account is linked by a thread of humanism encompassing three important values (caring, responsibility and free spirit). I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educating young people for the wisdom of suffering is to cultivate a humanistic morality. Ethical implications for ec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