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15年来针对中国大陆新闻从业者最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当下中国新闻从业者角色认知、纵向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业者对报道事实、观察和解释事件等"信息功能"最为看重,对监督政府、设置议程等"政治功能"则最不看重;中国新闻从业者对宣传"喉舌"角色、舆论"监督"角色的重要性评价在不断下降。此外,媒介的属性差异(市场取向VS行政取向)、类型差异(网站VS报纸)以及互联网的使用行为都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5):2-8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参与性媒介,是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重要的信息搜集和意见表达平台。本文以当代中国职业记者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微博使用为切入点,考察他们的社交媒体实践与职业角色认知。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从业者最为看重的职业角色仍是中立式的信息传播者,但参与性的"监督与影响"角色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记者的角色认知,他们的媒介实践和角色认知都更多地受到组织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9):26-33
30年来的记者角色研究表明,尽管研究的问题及内容各异,但都存在一种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发展出了一套在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这一专业主义话语内含着传统与现代、偏离与回归、西方与中国、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叙事,对专业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认同和实践往往被视作记者角色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偏离到回归以及精英记者区别于普通记者的标志。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争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却被理想化并赋予了无限寄托,被期待去抵御市场的诱惑以及公民记者、用户生产内容等新媒介现象的挑战。然而,新的媒介趋势表明,体制内媒体愈发主动寻求体制的庇护,体制外媒体依旧无法获得新闻采编权与记者的合法性身份,专业主义所赖以存在的自主性前提面临困境。超越专业主义的视角,回归本土政治体制环境,并面向记者称谓泛化的事实,成为思考记者角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 结果显示调查记者对五种媒介角色因子的认知排序中,最看重的是大众传媒的基础功能——信息传播,其次,比较看重的媒介角色因子是"鼓吹民意""解释政府政策"和"批评与质疑",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是"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可见,对调查记者来说,其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期待和自觉,是以记录和传播事实为"底色"的,这点跟一般新闻从业者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魏寅 《新闻大学》2012,(3):147-152,121
本文以角色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记者博客如何呈现记者角色的自我想象和重新建构,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上述两者有何勾连。研究发现,在知名深度报道记者的博客中,"专业的新闻采集者"这一角色正以话语表述的形式被记者想象并建构着。记者博客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对于记者践行专业理念存在着一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7.
王卓 《新闻传播》2013,(2):166-167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体业务运作的重要原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规范和约束。我国新闻业的运作体现出明确的新闻专业主义,但仍然面临新闻消费主义、媒介双重属性以及新媒体发展引发的舆论格局变革的影响。在明确新闻专业主义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新闻媒体如何通过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提高媒体业务素养,转变记者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黄笑 《今传媒》2016,(5):46-47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全民记者”时代到来.它打破了原来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这给在中国发展道路曲折的新闻专业主义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让新闻专业主义伦理及其行为规范能够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外界环境出发,寻求促进其发展的规划以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美国HBO电视网推出的新剧《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为例,对西方一直推崇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了回溯,对作为社会的"守望者"记者所肩负的"告知、启示、监督"责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现实际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新闻(global journalism)因其报道国际事务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而备受关注。由于公众对国际事务的了解主要依赖新闻媒介,而记者的认知局限又往往会对国际新闻报道有所制约,因而新闻专业主义的操作原则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CNN和半岛电视台对利比亚的报道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直接观察,以及在一则新闻报道中寻求尽可能多元的消息来源,是全球化新闻实践新闻专业主义原则重要的操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31日,正在巴格达采访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彼得·阿内特被该公司解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了美国媒体一贯主张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战争报道中的缺失。同时,本文讨论了美国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职业定位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法律、舆论在战争期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当代战争报道中媒体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消失;在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还是主流的今天,媒介全球化只能流于形式,媒介全球化中必然要遇到的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述了一个媒介技术专制的社会,媒介无处不在,媒介影响力无孔不入,人们在媒介宰制下尽情狂欢。媒介构建了人们周围的世界,决定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渗透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者李希光指出,媒介化现实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新闻暴政。①职业新闻人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制衡新闻暴政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是作为一种话语被呈现,它借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呈碎片和局域状态,还没有形成符合中国传播实践的成熟形态”。②在中国媒介化社会加速成型的时代,根基本就不稳的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追求在中国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6):59-6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10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长,受众对于经济新闻的认知转变与使用动机异同,尤其是社会化媒体大规模发展对此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受众接触经济新闻的主要动机从"了解国家政策变动"转变成"为投资提供参考"。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众获取经济新闻的主要媒介已从"电视"转变为"互联网"。但是受众对媒体报道的经济新闻信任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当前经济新闻的供给不能满足受众对于信息质量不断升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主播是传播媒介中的重要角色,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持人起到了"喉舌"的作用和舆论引导的功能。本文以社会学"角色"理论为视角,结合播音学、传播学、语言学、美学,分析了主持人在新时代的"角色变化",论证了在媒介融合时代,主持人在渠道变化、受众变化、认知变化的过程中导致的身份转变。文章从"主播说联播"的兴起解析了主持人角色变化成因以及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胡蕾  王兴华 《传媒》2022,(18):81-83
记者是新闻传媒行业的主力军,他们对职业的认知状况对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市某报业集团记者群体为访谈对象,以记者对新闻职业的认知为主题,从专业新闻机构认知、新闻理念认知、职业角色认知三个方面展开深度访谈,结合访谈内容,对媒体转型发展大环境下记者的职业认同与困境进行探究,试图从学术理论的角度阐述媒体转型发展对记者职业认知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提升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与新闻结合点的认知调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调查数据,试分析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的认知情况、对新闻从业者角色转变的理解、对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以及对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人应有素养的探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格局,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的时代,往往忽略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自媒体"传播形态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和存在依据,说明"自媒体"传播形态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重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格局被打破,并进入到"自媒体"传播形态之下。"自媒体"传播形态,即任意一个人或组织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互联网,通过新  相似文献   

19.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朱启曼 《新闻世界》2011,(6):239-240
随着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新闻传播中,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遇到了多重考验,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学术与实践探讨也引发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理念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中西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比较中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来分析新闻从业者在新媒介环境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坚持和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