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部规定,新课程改革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所有进入新课改的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新课程教师培训在各地搞得轰轰烈烈。然而浮华背后,我们却不难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师资培训今年秋季 ,我省将开始在省级实验区实施新课程。为确保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准备 ,根据教育部“先培训 ,后上岗 ;不培训 ,不上岗”的原则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前都必须接受培训。我们知道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军 ,他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如果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就难以顺利、健康地进行。因此 ,搞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对新课程实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 ,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教师。二、省级实验区新课程师…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正式颁布。2004年9月起山东、广东、宁夏、海南、江苏五个省(区)已分别进人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这次课程改革实验比以往其他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实验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表明,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师范司要求,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所有进入新课程的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许多期待和挑战,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英语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实施英语新课程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英语新课程师资培训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的全员培训任务,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本次课改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师资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将改变教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法的束缚,以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来操作实验教学,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此,我校把通过师资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到全员参与适度超前,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边实践、边培训、边转变。  相似文献   

7.
张永明 《教书育人》2006,(11):28-29
“报告式”教师培训不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实施要求有效的教师培训。几乎所有对新课程实验学校做过调查研究的人都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但目前大多数新课程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缺乏实用性。笔者不久前对甘肃陇南实施新课程的几所小学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很不理想,“新课程,旧讲法”的现象很普遍。分析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高代价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缺乏实用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调查中,教师谈到:  相似文献   

8.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我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正在开展的各项教师培训的重要课程。在具体  相似文献   

9.
李仲辉 《教师》2012,(31):11-12
一、创新培训机制,确保培训实效(1)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管理培训。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石秋香 《广西教育》2005,(6A):43-43
新课程来了,一线教师怎么教?“先培训,后上岗”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必经之路。那么,作为培训机构,培训老师的老师,对继续教育的工作如何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如何改革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探究的问题。正在我们迷茫疑惑之时,与之同步结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拉开了序幕,使我们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喜。它为我们的继续教育、新课程培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县对所有担任新课程的教师进行了一次上岗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8日,本刊记者段荣生采访了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调研员黄忠。黄忠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曾任罗定师范学校副校长、省教育厅师范处干部、省中小学师资培训研究中心干部、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现任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调研员。他在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思路清晰、做法新颖,尤其是在二轮(2003—2007、2009—2013)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积极推动以新课程培训为重点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为我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原则,强调改革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张扬个性,使课堂教学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结构,提升素养,使教学行为符合规律,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面临不少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使他们的理念与教学行为体现课改要旨。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现有在职中小学教师75000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南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秋季已在全省范围中小学校全面铺开,能否尽快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从2003年起我省抓住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把推进新课程培训作为中小学师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求真务实,切实加大师训工作力度,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大力推进我省师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和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者培训定位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课改的目标,关键是任课教师。教师应“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由上而下逐级抓好骨干培训者培训,确立培训理念与培训内容的创新,确保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推动、完成新课程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一、确立培训理念创新,确保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最具时代特征、最能体现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相似文献   

16.
2001年8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近一年来,我处在教育部师范司和省教育厅党组的领导下,在新课程师资培训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课程改革启动之初,广大教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接受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又一次质的转变,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将理论性的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关键人物。因此,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教育部还确立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新课程之  相似文献   

19.
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十二个特困县之一。教育发展教师为本。该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克眼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性地开展教师教育工作,取得了显成绩。近三年来,该中心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岗位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各类培训累计达300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2万余人次,教师、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教师培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各部门主要采取诠释“课程理论”的主题培训方式,让教师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思想上、舆论上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对教师培训则侧重于“专题研讨式”、“行动研究式”、“案例分析式”培训,即以新教材实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主题,进行平等交流、对话,把培训和研究整合为一体,进行专题研讨,解决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