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全国举重冠军伍超抓举154kg的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IMI°Motion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对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冠军伍超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其抓举154 kg的技术特征。结果显示:伍超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距离较近,并在整个提铃过程中杠铃重心的垂直速度呈上升趋势;膝关节角、躯干角、髋关节角、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抓举的技术特点;从整体上看,伍超的技术较为合理,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10名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与26名一般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在完成抓举的提铃动作——从杠铃离地到把杠铃举过头顶,身体成下蹲支撑时的技术。采用影片分析的方法测量关节角度、身体重心位置和杠铃的位置。结果表明,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比一般水平的运动员举起杠铃的高度都相对较低,在上举的一定时期,髋、膝关节屈曲较深,小腿与地面的夹角也较小,下蹲阶段身体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3.
在举重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有失败的现象出现。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杠铃重心,人体重心,支撑面与平衡等这几方面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到底“近”与这几方面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就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看法: 一、在杠铃与人体的相对运动中,杠铃重心,人体重心与支撑面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在比赛中要将最大的重量平稳的,符合规则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十一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欧阳晓芳抓举122 kg创全国纪录的技术动作进行影片拍摄和图像解析,得出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中心点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及各动作阶段的时间比、作功比和杠铃上升高度比以及杠铃重心的速度曲线.从而找出欧阳晓芳技术动作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铃是抓举和挺举的开始阶段,其主要作用是使杠铃获得一个初速度,并尽量靠近身体和支撑面,以减少阻力矩,为下一步的发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点。可以说提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发力的质量。目前,关于提铃动作的力学研究很少,有关的资料和文章也不多见。用运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举重运动员的提铃动作,通过对该阶段杠铃重心轨迹、膝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杠铃重心的速度与位移等参数的研究比较,发现运动员一开始提铃就伸膝伸髋并举,接着伸髋引膝,这与一般认为提铃分为3个阶段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也许说明伸膝阶段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切尔诺梅尔金197.5kg抓举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友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67-169,172
通过《优秀举重运动员训练、管理、预测与分析》软件对切尔诺梅尔金在第26届奥运会上抓举197.51kg的技术分析,表明:切尔诺梅尔金发力阶段杠心穿越重心轨迹,杠心贴着重心向上而行,而两心相对最大偏差明显偏小;发力后杠心上抛速度大;杠铃上抛最高点相对高度高;支撑阶段身体下落快,人体重心向下的加速度超过了重力加速度;采用滑杠技术,突出“低”、“稳”支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参加2019年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我国男子举重67kg公斤级优秀运动员谌利军与冯吕栋抓举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提铃准备阶段,冯吕栋身体姿势更符合抓举中“近”的技术要求;总体上,冯吕栋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谌利军,谌利军发力和惯性上升及接铃阶段技术动作优于冯吕栋。谌利军抓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伸膝提铃阶段髋关节打开过早,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回屈角度小以及整个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左右偏移量过大的问题;冯吕栋主要存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两心”前后距离过大,杠铃相对于运动员水平运动幅度大,垂直运动幅度小以及接铃过程中杠铃下落距离长,下降速度过快的问题。建议谌利军加强膝关节主要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以及进行身体左右侧力量平衡的评估;冯吕栋应掌握在发力和惯性上升阶段正确的用力方向,并改善接铃节奏。  相似文献   

9.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举重技术原则第一条"近",指出预备姿势和上举过程中,人体和杠铃重心的合力作用线,应尽量接近下撑面中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稳定平衡,为人体发挥最大力量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只有"近"才能省力,使人体有限的力量举起更大的重量。然而,在举重动作中,  相似文献   

11.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抓举动作在发力后应快速转入支撑。有很多同志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以肘为轴甩小臂的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或极为重要的动作。本文拟从杠铃和身体部分关节在抓举中的运动轨迹及相对位置、速度等方面的关系,对甩小臂动作进行探讨,以有助于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理解。抓举动作的完成,除肌肉协调作用使在很短的时间里发挥出很大的力量外,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控制好杠铃和身体的重心关系。这种关系集中反映在抓举动作的  相似文献   

13.
举重上挺动作利用杠铃横杠弹力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举重中上挺动作利用杠铃的振动问题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提出了上挺动作的最佳时机,充分利用杠铃横杆的弹力将有助于举重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女子抓举中杠铃的运动轨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99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部分优秀运动员抓举杠铃运动轨迹的比较分析,指出我省女子抓举存在的差距,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场虚惊     
日本选手村木洋介在男子举重60公斤级抓举比赛时,第一次试举要了120公斤的重量。只见他大吼一声,举起杠铃,却由于重心不稳,趔趔趄趄地举着120公斤重的铁家伙圆瞪双目向前台走去。一步、两步、三步,眼看离赛场裁判越来越近了。忽然,他双臂一软,杠铃掉了下来,看  相似文献   

16.
数字图像技术在女子举重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步缩小,技术的正确合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对我省女子举重队某队员的抓举动作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杠铃重心的轨迹及速度;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发现该队员存在下蹲到上举阶段,杠铃偏向支撑面前部;发力瞬间,关节伸展不充分;上举的锁肩提肘动作太小。数字图像技术对于举重项目的技术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一、负重足尖走 肩负轻杠铃,身体直立,提踵,直腿用前脚掌走路。杠铃重量和走的距离视练习者的水平而定。 二、负重提踵 肩负轻杠铃,两脚左右开立同肩宽,脚后跟抬起至最大程度,稍停片刻落下,也可以在前脚掌垫两片杠铃片,以提高重心升起的高度。杠铃重量和提踵次数视练  相似文献   

18.
力量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速度力量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作用。进行力量训练的器材种类较多,但是使用方便、效果较好的主要是杠铃、壶铃和哑铃。哑铃一般重量较轻(举重项目使用的特制大重量哑铃除外),因此适于儿童和少年使用。对于要求力量素质高度发展的运动项目如举重、田径中的投掷、摔交等,哑铃就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了。但是杠铃又因器械的局限性,有些练习不便进行,难以发展身体各部位的  相似文献   

19.
举重运动员何灼强皮肤黝黑、身材敦实,人称“黑珍珠”的小伙子,并不是举重天才,而是靠后天的勤奋而扬名举坛的。他1967年初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手勤脚快,富有农民朴实的性格。1980年开始摸杠铃,在业余体育学校练举重。由于他在广东省举重比赛中成绩较突出而被选入省举重队,但因身体条件不理想而先后两次被退回,第三次才被省举重队留下。他属于力量型选手,刻苦好学弥补了他身体条件的不足,在李深教练的指导下,成绩稳步上升。1984年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举重59公斤级的比赛中,当我国举重选手唐灵生把170公斤的杠铃高高举过头顶,并持续令人心颤的7秒钟时,一个中年汉子兴奋地冲上举重台,边跑边招呼唐灵生:“成功了!快放下!”此人就是唐灵生的教练——王国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