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6课《大海的歌》第二段第二句说:“船开了,海轮随着海波荡漾,在海港里静静地航行。”这是一个并列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船开了”是第一个分句,“船”是主语,“开了”是谓语;“海轮随着海波荡漾,在海港里静静地航行”是第二个分句,“海轮”是主语,“航行”是谓语,“随着海波荡漾”是介词结构当状语,“在海港里”也是介词结构当状语,“静静”是形容词当状语。但是,有的同志没有这样理解,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纪实》中一位老师在讲这句话时,是这样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场雪》一课时,学生在自学生词“簌簌”时发生了争论。课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有的同学说簌簌的意思是雪花纷纷落下的样子;有的说是象声词,课文里形容风吹雪花落下来的声音。两种意见争得很激烈。再查字典,字典中也只有这两条意思。到底应选哪种意思呢?有的同学干脆来个折中,认为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学生争论不下,眼巴巴地看着老师来下结论了。但我没有给他们下判断。只是说:“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放在具体句子中。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里面有几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应选哪条意思。”经老师提醒,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单手起来回答:“簌簌的意思应该是象声词,形容雪花被风吹得纷纷落下的声音,因为这句话说是‘只听得’雪花簌簌地往下落,不是看到的,而雪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只能是看到的。”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都是写听到的声音,下面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也是写夜晚听到的声音”“这句话是写夜里的,根本看不清。”通过争论,同学们学会了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反  相似文献   

3.
题目中的短语,出自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全句是:“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在本刊今年第一期,李牧同志撰文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李牧同志首先提到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有的说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的伟大,有的说是反语,揭露中外杀人者的渺小。李牧同志认定这句话是反语,就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他从这句话的语法、上下文的关系、这句话所自出的第五节的内容这样三个方面,说明他采用后一说法  相似文献   

4.
××: 上一次跟你讨论了推敲字句的问题,今天,还想就送个问题谈几点。文章的字句跟它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系,上次说过,应当是一致的,也必须是一致的。此如,我们在课本里读到这样一个句子:“董存瑞是杰出的战斗英雄。”这些字学生是认识的,而学生如果知道一些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不管是从小人书里知道的,还是在电影里看到的,当他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些过去已有的印象就会立即涌上心头;他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种种具体英雄事例跟这句话联系起来,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句话跟那些事实是一致的。有的句子学生不懂它的意思,常常是由于他们没有某种具体的知识。比如,在课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大雪山上的空气非常稀薄。”这句话里的词一个个拆开来,比上一句容易懂得多;可是连成一句就不好懂。稀薄的空气是怎么一回  相似文献   

5.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小语第十二册)里有这样两句话:“一群穿着破料的纤夫”和“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这两句话中的两个“穿着”,读音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五节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有的说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的伟大;有的说是反语;揭露中外杀人者的渺小;有的说这两种理解都对。于是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采用前一种说法,有的采用后一种说法,而有的则把两种说法都端给学生。可是,这两种说法是截然相反的。怎么会一句话而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都对呢?  相似文献   

7.
蔡梦 《儿童音乐》2023,(3):45-50
<正>一、题材内涵1937年,作曲家贺绿汀于山西临汾创作这首歌曲时,在防空洞中一边躲避日本侵略军的空袭一边进行构思,“实际上词曲是同时创作的,此为二者之所以如此协调和统一的原因”。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相似文献   

8.
小鸟,小鸟     
“蓝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在田野,在草地,在湖边,在山冈,小乌小乌,迎着春天歌唱……”  相似文献   

9.
统编教材《孔乙己》一课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和练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道题很有份量。这句话的确是全文牛耳,理解得好,全文豁然贯通,搞得不好,就会当作等闲文字轻轻放过。我认为对这句话应着重从两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你好鸭!     
<正>一、主题活动背景幼儿园里有一片茂盛的小树林,天气暖和的时候,幼儿经常去小树林里散步,寻找宝贝。一天,幼儿们又去小树林里散步,草地里一枚蛋被一位眼尖的幼儿发现了。“快看!这里有一个鸡蛋!”幼儿们立刻围拢过来。“这是什么蛋呢?”“这个蛋有点大,像是鸭蛋。”“这个鸭蛋里面有鸭宝宝吗?”“现在肯定还没有,长大一点才有。”  相似文献   

11.
游击队歌     
l二G火贺缘汀词曲巫拿拿}里丝一,一坦 我仍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卫 子弹76消灭一个了分飞。丫,,}二,f几、,,,,!共二粤牛一粤寻}止一二三尘翌里。卫姿至里}敌人,我们 ,5 32招3 05.,.........,..-‘勺...目...目..‘..-~闷............... .都是2l飞行军,哪怕那2276.~~吧二二二二二=一3,塑丝{鱼-二7 .65丫s一丁一一-气产-二--~-,,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 产.、23辱·﹃234一?l5呈三里}鱼达止一}丝32 22宿营地,在2 1 7 65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仍无数的27好兄 令 3弟。浚有吃,浚有穿3 3 3 662 22没有枪,浚有炮,敌人抬我们造 0 55 我…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10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由于太贪玩,天黑了孩子竟没有察觉。这片树林实在太大了,他无法走出去。因为害怕遭到野兽袭击,他只好爬到一棵大树上躲起来,等待天亮。天黑了孩子没有回家,父亲就来到孩子平时喜欢玩耍的这片树林里寻找。借着天空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但是,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看见,漫不经心地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不远的地方溜达。儿子最熟悉父亲的口哨了,他马上从大树上下来。儿子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宣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多遍,可从来没有仔细地去体会过。“既然已经优秀了,还用考虑是行为还是习惯吗?”我在潜意识里这样认为。然而,当我站上了三尺讲台,工作中的经历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入的理解。一定是具有了某种好习惯才称得上优秀。一次优秀的行为算不上优秀,习惯性的...  相似文献   

15.
这句话该怎样读严文华(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校)《落花生》一文中,有关“议花生”的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读好这句话,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因此,教学时,我在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的...  相似文献   

16.
“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并不陌生。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这两句话就可以用“超限效应”来理解。在理解超限效应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则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身上的所有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马克·吐温最后为什么会一分  相似文献   

1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4):49-49
问:课文《月光曲》(义务教育六年制第10册第10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我们这里的老师对于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想象,有的认为是联想,还有的认为是比喻。请问:联想、想象和比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8.
《雷锋日记二则》文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家看,“这是‘傻子”’中的“这”指什么人?请看看上文,找出答案。 生:“这”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19.
《少年电脑世界》2010,(3):28-30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这首歌是我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无论是郊游还是探险,在丛林里看见满地讨人喜欢的蘑菇,恐怕每个人都想立刻把它们捡回家。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中有这样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笔者刚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还在读初中,怎么也不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后来读到高中时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地球赤道长约为四万公里(八万里),地球每天自传一周,坐在赤道上任意一点不动,每天也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运行八万里。如今重读这首诗又有了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