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锐《厚土》中的女性群体 ,虽然个人形象并不突出 ,但组成了一个女性的浮雕群。整体上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化的“他者” ;妓女化的生存 ;母亲化的拯救  相似文献   

2.
普鲁弗洛克是诗人T·S·艾略特在诗歌《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不问世事,追求情欲,虽然与“迷惘的一代”有某些相似,但它忧虑、怯懦、庸俗,没有半点“硬汉性格”,更像是亟待拯救的世界中,一个有欲无情而又怯懦者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展示了一战之际西方文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中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男性形象,这些描绘以“德”为评判标准,侧重孔武有力的外在描写,注重威仪之美、德行合-的形象塑造,显现出其对宽厚仁德品质的推崇.男性形象的描绘有其特定的尚德和田猎等文化成因,寄寓了作者对男性群体特征的审美趋向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带“缺陷性”的男性形象,他们懦弱、自私、缺乏责任、不敢担当,是女性拯救和保护的对象。这类男性形象的反复出现,是与作家内心深处的创伤经验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上表达了作家对男性世界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用自己的故乡多塞特郡为题材,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威塞克斯”.而这个概念蕴含着对自然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再现,构建出一个具有英格兰独特文化风格的乡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哈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亲切,和现代化所带来变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王朔的小说世界中,男性主人公永远是一副“痞子”形象,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无权无势,疲于奔命,却自视清高、为所欲为.更有甚者,他们从不正视女性,认为她们是弱者、是愚者,是需要他们拯救的群体.许多读者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作者与其笔下的男性同为一流.其实在王朔的心里,女性是纯洁的,是具有力量的强者,她们能够凭借...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师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实现教育的理想,首先需要的是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是什么?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问题。在已往,理想教师的形象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其在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教者、述者、问者、指导者。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理想教师的形象是思想者和创造者,在创造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生命境界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其在课堂上的主要角色变为学者,思者,听者,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者和重…  相似文献   

9.
《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有三个来源: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现实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及其话语互相并置、相互呼应,给《荒原》搭起了一个框架结构,充分展现了诗歌主题;同时反映了T.S.艾略特对女性有歧视和对女性形象有扭曲的倾向,也展现了被“非个性化“理论掩盖了的诗人面对无法企及的最高实现的痛楚;更体现了诗人所采用的一种拯救“无序“为“有序“(order)的曲折手法。  相似文献   

10.
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反思是个体 ,乃至整个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 ,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 .近年来 ,有关“反思”的研究日渐增多 ,但绝大部分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视野中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结果 ,或在普遍性结论中辅以学科例子的佐证 .而以数学为直接研究对象 ,对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则较少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一个美国华人社区的田野材料分析,揭示“模范少数民族”社会话语如何与华人社区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社会实践发生关联.研究发现,当地华人社区中的家长和学生一定程度上认同“模范少数民族”这一主流印象的正面意义,并努力促进自身群体的教育成就和社会上升性流动,在将这一印象内化的同时也为这一话语的维持和延续做出贡献.研究同时揭示了“模范少数民族”话语的另一面,对于作为话语指称对象的华人群体,在利用这一主流话语的同时也受困于包含其中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似正面的“模范少数民族”对于华裔族群而言起着规定与“定位”的作用,制约和操弄着群体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另一方面,这一主导话语还因其内在的片面性而将华裔少数群体他者化,以其单向度的形象成为主体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时候表现为非对抗性,具有舒缓的性质与状态。应该看到生活中大智大勇、大善大美的英雄遭受毁灭的悲剧,也应该看到不公平、不合理、不理想、不完美带给普通人的摧残、打击与伤害,这或许是更普通的“平常的”悲剧。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等小说思潮中出现的众多的“被污辱与被损害者”、“无辜者”的悲剧形象,在冲突的性质、美感特征、价值形态等方面都同“十七年”文学中和新时期文学初期出现的悲剧英雄标示出明显的不同。“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批特殊的形象群体。他们不仅在性格特征上自有相似性,而且在美感形态上也自成一体而且独具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用真实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是所有艺术的共性,但各类艺术形象的特征不尽相同.绘画以色、线、形为手段把可视的客观形象在画面上描绘出来.雕塑以土、木、石、金为材料把可视的客观物象塑造出来,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有目共睹.使人一目了然.文学以具有明确概念的词语作为材料。使读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看到”客观存在的物象,其主题内容也是明白无误的.比较起来.音乐的造型能力就相形见拙了.音乐是一种以组织有序的乐音为物质外壳,以人的情感为精神内涵.以表情性见长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的接收与传导,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回顾流逝的岁月,前面三分之一在印尼度过;中间三分之一生活在祖国内地,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革命、建设、失误、挫折和反思;后面三分之一则是以香港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开拓科技新领域,并经历了香港回归。“三三制”的艰辛经历,有起有伏,有酸楚也有愉悦,有挫折也有成功。我最深的感受是“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困境逆境可以激励奋发图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毅力。几十年的科研经验,我深切地体会到“留心到处皆学问”,随时随地可学习。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学无止境,不进则退。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就必须通过艰苦努力。我深感…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语境下,残障群体需要有自己的代言人、新的传播平台和言说机制,而残障作家及其作品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出现,构成了与社会的对话和差异性的存在,提供了双重叙事的大众传播样本。大众传播在报道和维护残障人群权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精神上的困顿和诉求,帮助他们实现身份认同的正向塑造、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社会融合的全面推进,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太史公曰”是《史记》文章之独创结构,是史家发言之特殊形式,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著书见意之重要手段.向为治文史者所重.对“太史公日”之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关系到对《史记》文章之理解,关系着对司马迁“一家之言”的认识,也牵涉到如何看待“太史公曰”这种特殊发言形式对后世史传、文籍的影响.而以往对其分析研究、犹嫌不足.近年来,差不多所有《史记》研究者,均以为“太史公曰”由《左传》“君子曰”发展而来,甚至有区分“大史公曰”为“篇前论“、“篇中论”、“篇后论”者,总不离一个“论”字:正是在其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思之未慎,论之未详,故本文陈述浅见,祈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教育界走俏,欢欣鼓舞有之,反思质疑也有之,但不论何,都将“泊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瑰宝“因材施教”紧密联系:前将多元智能理论“本土化”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后则将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相映成辉”,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并点评加德纳“不尊孔、不宗中国的经”,责言国人“只倡西方的理论,不知先人的智慧”。我在这里无意臧否何,只想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绕过这个问题,谈谈多元智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要成为一名具有高反思水平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要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探究问题的热情、质疑的精神和教学的主体意识。同时,外界的各种教育支持和帮助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不同的特征。在对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构想中,笔者将需要得到帮助的教师群体定位为“反思实践者”,而将能给予“实践者”帮助的教师群体定位为“反思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包括教师同伴和幼儿园园长,也包括大学专业教师或科研机构的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以下是笔者对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何谓大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大师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师不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人类文明进步与反思自省的代言人身份存在的。他们如日如月,遮蔽着他人与群体.遮蔽着历史,芸芸众生悄然逝去.惟有他们永生。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与诸位大师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也正因为他们的光芒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才使大师不会像凡人一样被历史湮灭,也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大师们的绝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