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顾名思义“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教态和对教学过程的灵活把握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需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定位。在具体实践中,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八个字来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无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了,不过前者往往处于褒义语境中,而后者常常处于贬义语境中。可是,在一褒一贬之间,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走得太远,有点过头了?我们在清算“工具性”罪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过火,失去理智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确实  相似文献   

3.
蔡幸华 《湖南教育》2002,(12):27-27
中等专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那么,中专教师如何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搏击市场的信心和勇气呢?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又来源于生活。中专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论上的实用和技能上的能干在一个最佳结合点上统一起来,而在具体教学中则很容易犯以理论对理论这样一种“空对空”的毛病。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从案例讲起,像放电影一样,把深奥的基础理论寓于一个个鲜活的生活镜头中。如教“经营决策”一章,就可先讲通用公司与福特公司的竞争,然后剥茧抽丝,深入浅…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定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变往、互动。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时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这一原则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那就是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多”与“少”。  相似文献   

5.
宁惠芬 《小学生》2010,(12):13-1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在作文教学领域,如何具体贯彻人文精神,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不轻松的课题。而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忽略评语这个重要的环节,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愉快教学作为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已在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运用这个模式教学时陷入了误区,就是:不少教师把愉快和轻松等同起来,认为要使学生愉快,就是要使学生在生理、心理上没有负担,只一味追求愉快而摒弃苦学。结果弃“学”而“乐”,为乐而乐,没有准确把握愉快教学的实质内涵,操作时就不能协调好知、情、意等教学因素的关系,尤其是容易忽视意志因素在学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向来都是人们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但如果广大教师仅仅依此理念来把握或进行语文教学,似乎有一种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
傅卓琴 《成才之路》2009,(33):40-40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真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三、机遇与机智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平等交往中,教师的“导”不应是不讲时宜的一竿子到底的灌输,而应当是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相机诱导。这就要求必须具有适合教学的“机遇”,方能“见机行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机会和境遇,对教师来说是循循善诱、实现教学价值的契机,对学生来说则是发现探究、获得发展的好机会。然而,显性的机遇容易被教师把握,但更多的机遇常处在一种隐性状态,不易被教师发觉,而且稍纵即逝,不易抓住。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一位颇富灵性极有特色的作家,属于那种骨子里挤得出“水”的人,他的《胡同文化》现已被选入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教学目标,认为这是一篇学生容易读懂、教师容易把握的文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我们好好去咀嚼然后才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大凡真理都是至简至易的,谓之“大道至简”。这里说的简单决不是肤浅,而是一种厚重的凝练。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繁杂不堪,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迷惑”的状态中,丢失了教语文、学语文的价值。语文教学不达到“至简”的程度,学生就无法“得”。一、把握课程本质至简把握不住新的语文课程本质,必然出现语文教学“散乱臃肿”现象,加上形式主义的东西一多,犹如雾里看花,就连语文究竟是什么都迷失了。有时突出了人文关怀,却又淡化了语文,似乎新课程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关注“人文性”,故而出现了竭力回避其“工具性”。于是,语文课出现了少有的空泛,一…  相似文献   

13.
徐炜 《中学文科》2006,(11):4-5
本文通过具体阐释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妥善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做到“言”“文”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就文言文教学中以解词析句为抓手,领悟文章意蕴、品读文学意蕴和文化意蕴等进行探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纵向”与“横向”的问题?这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其实是人人都在有意无意中实践着的、十分普遍而具体的总体教学设计思路问题。因为一种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得相机点拨,循环往复;一篇课文要学有所得,既然不能面面俱到,就需篇篇相生,彼此补充。教师的职责是带动学生一起织网造梯,使学生既知学习之“然”,又知学习之“所以然”,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为了实现上述教学构想,笔者在教学中遵循了两种教学理念,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听了多节语文课。有热热闹闹的多媒体课。有教师精心构思、步步为营的导读课,也有一些像语文课又不像语文课的四不像课。听完以后.总是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了些什么。不再姓“语”了。而“课标”已经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施人以教”要得法;其次学生“拜师求学”要主动。由此才能构成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的良好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从施教伊始,便要把握教学的主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特别是教师要具有教学机智,抓住科学良机,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恰当处理好  相似文献   

18.
一是“新”的定位。新大纲在导言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准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一次给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了定位,而且合理地解决了历时多年的论争,很容易为语文同仁们所接受。简言之,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接受性,且做到了二者的统一。1.从语文角度来看,当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因为人文性不只语文所独有,政史地皆有人文性。而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工具;没有语文,就没有其他学科。2.就语文教学来谈,工具性更为重要。因为工具性是教学的基础;人文性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07,(6):22-23
1.请问在主题活动中如何提高教师对教学活动价值取向的把握能力?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确实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在幼儿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简单说.一种可以表述为“关注孩子当下的生活”,一种则是“关注未来的生活准备”。具体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中,前者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对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适宜性,后者关注的则是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对入学准备的有效性。尽管我们认为这两者不应该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是拨动儿童心弦的艺术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像“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像钥匙 ,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 ;像春雨 ,滋润儿童智慧的幼芽 ;像风帆 ,推动儿童思维之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十忌。一忌多而不当。要深钻大纲和教材 ,做到语言准确恰当。切忌重复累赘 ,颠三倒四、翻来覆去地讲和“填鸭式”地满堂灌 ,这将让学生学得沉闷枯燥 ,激不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二忌少而不精。语文教学要精讲 ,精讲教材的重难点和疑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