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欲立先破 ,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被《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 ,表明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始越过“瓶颈” ,向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 ,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是不断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 ,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一、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 ,着力提高语文素养1 实施感性教育 ,开发感性素质语文教育是实施感性教育的有效载体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感性素质开发和…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戏剧表演则是课外学习资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搞好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时至今日。语文学科的改革浪潮虽几度“惊涛拍岸”.但“改革从来就是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漪)。因而语文课仍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时出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课标》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应掌握现代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九十年代末发端于《北京文学》波及全国的关于语文的大讨论。为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创造了足够的舆论氛围,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序幕。时至今日,可以说《语文课程标准》理论在实践的验证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确定了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追求。要实现语文教育以人为本,需要关注儿童、回归实践、立足基础,并通过综合性学习,关注语文课程的内部联系,加强与生活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略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日渐重视,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如何体现呢?这是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8.
汪燕宏 《小学语文》2007,(12):33-3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以这一评价新要求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考试命题改革,并以命题新思路为指向,研究复习新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苔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一、领悟课标,紧扣考钢 各地州市中考语文大纲(或“考试说明”)的制定都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来制定,所以语文复习首先要知晓《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如第四学段(7—9年级),  相似文献   

11.
张勤 《考试周刊》2012,(20):38-3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明确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13.
李日新 《现代语文》2008,(2):120-121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它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交流,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01年7月,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师兴起了学习的高潮,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全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仍然没有很大的转变。我们学“课标”反思传统语文教育,认为中国当前语文教育还存在着7大弊病: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只有坚决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才能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文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关于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同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改”在我国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2004年8月,笔者在《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发表了题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一文,该文从语文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观。同年12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诵读”二字与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如影随形,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诵读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这一两千多年来相沿不辍,又得到了当代语文教育充分肯定的教学法的价值何在?在其运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重点阐述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育应该“立足学生发展、致力学生发展”的重要观念,“发展观”成为语文教育的最核心的理念.是新《标准》的精髓。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着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于冰 《语文天地》2010,(9):70-7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则是特指语文方面的素养。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1)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2)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3)文学的审美能力;(4)较宽的文化视野;(5)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研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如何呢?据调查,许多教师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究其原因,关键是许多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用新的教育观念作指导,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