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感伤、悒郁的基调。在作品中,常常赋予他的主人公以感伤、悒郁的性格,竭力表现他们的情欲和性的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的心理言行。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作品颓废、淫秽,表现了作者悲观厌世的情绪。细读全篇并非如此。本文略陈己见。《沉沦》是郁达夫早年的一篇代表性作品,该文写于一九二一年五月,小说借写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真实刻划了一个在异国受歧视被迫害的弱国子民的复杂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时代病”的典型体现者。那么,作品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患这种“忧郁  相似文献   

2.
<正> 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之美所深深吸引和震撼。“忧郁是上帝的快乐”,对郁达夫的小说虽然有伤感主义,颓废主义等等毁誉不一的评价,但小说忧郁之美却是审美认识上不可忽视的,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一直为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忧郁,是贯穿郁达夫整个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取向。《沉沦》中主人公变态的压抑和对祖国贫弱的忧患,《零余者》中“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的绝望,《茫茫夜》中主人公不甘堕落又不能自拔的无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忧郁之光。即使是写来较为明朗轻松的散文,也是“感伤的旅行”的记录。《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通过其中表现出来的忧郁之美可见其一斑。《沉沦》的主人公身处异国,在民族歧视的时代氛围中敏感、脆弱、自卑,甚至有些神经质,经常“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他眼中连他唯一的避难所,被他视为朋友,慈母和情人的大自然,也充满了忧郁的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著名短篇小说《沉沦》直至一九三二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出奔》为止,他在早期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小说创作到今天仍有较广泛地读者。创造社诸作家有一共同艺术思想那就是主张从主观出发,发扬个性,强调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
吴文昭 《文教资料》2007,(10):94-95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大胆而深刻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它讲述一个变态青年的变态心理与生活、他的沉沦经过与最终的自杀。主人公的沉沦是在国家沉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人物的沉沦与国家有不可否认的关联;但人物的沉沦主要还是由自身的遭遇与性格造成的,尤其是性的压抑,直接导致了人的沉沦与人性的沉沦。小说的描写,客观上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反封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恐怖的心理历程——简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是心理罗曼史的小说大师,他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心理人格理论来解读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主人公布朗的故事在心理学上隐晦的意义与作者霍桑从宗教层面上去探讨的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之“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精神的杂糅汇合构成了我们复杂的民族性格。作为一个中国人,《沉沦》主人公“他”也无法摆脱儒释道精神的束缚。“五四”历史转折时期,“他”在日本受到黑暗现实的压迫,支撑其文化心理结构的儒释道精神全面崩溃,只能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8.
岳铁艳 《教书育人》2011,(9):111-112
成长小说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主要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能克服挫折而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霍桑——一位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学大师——的代表作《红字》和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丁梅斯代尔及古德曼.布朗的心路成长历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体现出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伤感的抒情倾向,绮丽的语言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浓烈的浪漫主义的风格。本文拟从对其最早发表的小说《沉沦》的分析入手,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对作品创作风格的分析,为赏析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著名短篇小说《沉沦》直至一九三二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出奔》为止,他在早期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这篇小说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南北战争这一事件,细致深刻地描写了各个主人公命运与性格的改变。这篇小说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迫害和民众对战争无奈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以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通过对小说《施蒂勒》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分析,展现他所经历的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说明他如何处理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从而揭示小说中所蕴涵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审美辩护"。主人公基督徒般的忏悔,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其可理解与同情的内心世界,为其外在的行为作合乎逻辑的归因。基于此导向叙事,《沉沦》各篇的"审美辩护"构成了一个有机推进的"三部曲":《银灰色的死》主要借助传统家庭伦理为主人公的逾矩行为开脱,《沉沦》篇进一步把主人公个人的"堕落"归因于国家的贫弱,而《南迁》则是对前两篇小说"审美辩护"所留下裂隙的缝合。此外,通过引诗入文,诗歌形而上的玄思及反复性节奏与小说形而下的感抒及持续性节奏形成鲜明的形式落差,后者的情欲与颓废描写由此被前者所净化和升华。"审美辩护"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重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叙事修辞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也可为校正文学批评标准、敞亮作家的精神世界以及重建当下的文学生活提供更为有效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成长小说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主要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能克服挫折而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霍桑——一位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学大师——的代表作《红字》和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丁梅斯代尔及古德曼.布朗的心  相似文献   

17.
《半张纸》是新课标选修教材秒《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是著名的戏剧大师、小说家斯特林堡。小说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线索,连缀起回忆中的一个个牛活场景,牵引小主人公两年问的悲欢离合的回忆,深刻地再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小说虽然选材角度很小,篇幅很短,但语言洗练,结构巧妙,精彩纷呈。这对于喜欢小说创作的同学来说,无疑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葛瑞峰 《海外英语》2011,(11):236-237
该文从形象和心理两个方面将詹姆斯.乔伊斯本人与他的小说《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做了对比,指出乔伊斯在极大程度上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塑造了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乔伊斯不仅是将自己的相貌和人生经历移植在加布里埃尔身上;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来深刻剖析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和故乡的爱与痛,以及对生与死的深思。  相似文献   

19.
列宁曾经指出:“在小说里全部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文学,它要完整地反映人的真实,除了描写人物的外部状貌和活动,同时也应揭开人的内心世界,直接呈现人的精神状态。在这方面,茅盾的长篇小说《虹》可以说是一部堪为范例的杰作。作者在真实地描写现实社会的冲突中,极其细腻地剖析了小说主人公梅女士无比丰富的心理活动,打开了这奥密的内部世界,既为我们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期间在矛盾纠葛中前行着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同时,又通过这演变着的心灵鲜明地析射出发展斗争着的时代的面目。  相似文献   

20.
岳红 《陕西教育》2007,(7):39-39,46
英国作家 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倍受争议.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着重刻画了导致主人公们必然命运的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特点,而小说中三位人物命运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更紧密地交织映衬在一起的.因此小说以三位主人公彼此情感的演变和各自性格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导致股市最终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