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董锋  许宝丹 《文化学刊》2009,(3):161-16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人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当代文学视角审视爱情审美观,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爱情的匮乏与泛滥:爱情神话的瓦解与凡俗婚恋的真容、文学审美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婚姻的失衡与动荡;喜忧参半的性解放;人性束缚的解禁,美好爱情的性化;当下女性爱情审美的主体意识倾向,等等。对当代文学爱情审美观的梳理和归纳,是文艺美学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刘兮 《职业圈》2013,(10):68-6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曾经举办过一次“新婚恋时代——聆听你的故事,和王海钨、郭晓东共话情感世界”的活动。我有幸亲临了现场,目睹了郭晓东的风采,并亲耳聆听了王海鸽——这位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经典评论和解答,感触颇多。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爱玛》中,故事的本身体现了奥斯丁婚姻价值观念鲜明的时代特点,婚姻都要遵循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否则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本文对主人公爱玛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爱情观念的保守主义思想进行阐述,并以爱情代价为主轴,对爱玛婚姻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行探讨,在这其中出突显了作品的价值,即:奥斯丁把社会性与道德性作为爱情的责任,力求在爱情之美与社会道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5.
菲嫦 《职业圈》2014,(16):122-122
不可否认,爱情是美丽的,恋爱是美好的,婚姻是甜美的.然而,在时空经过不断向前翻越后的今日,在柴米油盐与鲜花红酒相伴的日常生活中,这一切似乎不再是那么如意.爱情开始变为伤情,恋爱开始变为错爱,婚姻也总是遭遇危机.男人和女人变得茫然与困惑,他们时常认为:自己明明在为对方考虑,为什么对方还会生气或者离开自己?这是因为他们忽略掉了一个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述了五桩不同的婚姻,反映出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及当地人民的个人价值取向,揭示出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及婚姻对人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奥斯汀认为美满的婚姻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有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这种婚姻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穆斯林的葬礼》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穆斯林宗教教义文化的撞击中所迸发的心理结构对人性困顿与追求的领悟。在"家族长子"缺席的环境下,梁君璧践行着长女的身份、责任和义务,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梦寐以求的理想婚姻,以修身、持家、躬亲仁悌的品性维系家族。梁君璧作为穆斯林的传统女性,既成就了个体家庭的光辉,也造就了一串串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婚姻观符合人类的爱情本质,符合自然生物发展规律,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儒家的婚姻和家庭价值观是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曾多次谈到婚姻问题,可以发现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婚姻观,在我国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
泗州戏以小戏见长,以演现代戏见长。泗州戏的传统小戏中有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小戏。如《喝面叶》《拾棉花》《走娘家》《赶会》。传统小戏中泗州戏演员的表演风格是火火爆爆,轻松幽默,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1.
蒲宁在描写两性关系方面,从不回避肉体的魅力和因之产生的彼此相引相吸(色欲)。然而有时也不全然肯定和欣赏,对于与基本伦理道德严重冲突者,存有批判意绪。蒲宁对于爱情的描写,往往被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提升了爱情的层级。更多的作品属于色欲与爱情相互交织、转化之作,以此铸就了人性和感情的复杂和深邃。对于蒲宁来说,爱情是宇宙生命的基本表现形式,给人以短暂的和谐及生存的幸福。它的内部隐藏着难以捉摸的灾难性、悲剧和死亡。爱情、死亡、生命三峰永恒并峙,世界也因之成为三元结构。这是蒲宁对于世界的哲理思考。蒲宁的全部爱情作品,事实上构成了一部"爱情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2.
魏剑美 《文化博览》2007,(12):54-55
曾经有个酸溜溜的诗人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新奇,只有爱情还古老。"殊不知,爱情其实是最与时俱进的了。就在近一二十年,美女完成了从爱兵  相似文献   

13.
家政学校的最后一门课是《婚姻有经营和创意》,主讲老师是学校特地聘请的一位研究婚姻问题的教授。他走进教室,把随手携带的一叠图表挂在黑板上,然后,掀开挂图,上面用毛笔写着一行字: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点:一、找个好人;二、自己做一个好人。"就这么简单,至于其他的秘诀,我认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谈。"教授说。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部分藏族聚居区存在"一妻多夫"的特殊婚姻形态,这种婚姻形态在一定时期内顺应了部分藏族地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目前"一妻多夫"婚姻形态仍然存在于部分藏族地区,虽然其已逐渐走向消亡,但仍具有一定生命力,这显然与《婚姻法》所规定的"一夫一妻"制相悖。基于此,本文拟在"一妻多夫"婚姻产生和存续原因的基础上,解读当地国家机关正确引导婚姻观的方式,探索国家法律与民族习惯协调互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度是衡量一个族群组成机制和结构合理和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文化内蕴。其中爱情、婚恋伦理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其间《西厢记》里所展示的对于女性对于爱情自主的伦理主题,和《水浒传》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上的伦理悖论:囿于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礼教铁桶一般的藩篱之下这样既定的文化准则,决定、也预示了崔莺莺有限度的爱情理想仅凸显了人性的精神能量,但结局就像《牡丹亭》《倩女离魂》之类的作品一样,仅限于可能实现的前景,更有可能会接近于"宝黛"和"杜十娘"式的典型爱情悲剧结局,《水浒传》对于女性诋毁性的描写和固定"男尊女卑"性别角色的道德宣教就是一个可参照的警示性的对立的社会基准伦理示范。所以有时艺术所展示的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摹写,有时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或者是对于人本能的精神意志与现实关系相矛盾的迷茫、困惑。而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在"性爱—婚恋伦理"方面内容的互相比较,可以展现出中国古代伦理的特定性质和其艺术表现上深刻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一种模式或标准去寻求生活中的另一半。婚姻中存在的"门当户对"观念,是从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在择偶过程中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一种度量规则,是一种择偶观和婚姻观。婚姻中出现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作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成为古代婚姻选择的一种心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了"门当户对"观念的由来;其次,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演变过程;最后,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宗法观念三个方面对"门当户对"观念得以发展并延续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释,让我们对传统婚姻观熟识的同时,以便于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提出了诸多设想,"通种说"即为其中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生为国际婚姻潮流的主要参与者,虽然"通种说"为留学生的国际婚姻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民间知识分子和官方政府都对留学生中外婚姻持异议。不过,民间的反对、政府的干涉并未明显影响留学生的异国婚恋。围绕着留学生的婚姻问题,自清末至民国,就民族、国家、个人而言,留学生个人对婚姻的选择是掀起留学生国际婚姻潮流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其所著的小说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每部作品宛如涓涓细流,清澈地流过,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男女形象。鉴于此,文章在分析《爱玛》独特的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说拉丁美洲是一个没有爱情(无人关爱)、没有鲜花(有问题无答案)、无人喝彩(有批评无掌声)的三无地带,在国内学术界拉美研究似乎也总是独自一隅,以致在研究生热考时都要"广而告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论官方的关切度还是学术研究的倾斜度,拉丁美洲总是一个被爱情、鲜花和掌声遗忘的地方。不过,与张森根先生而言,此种论断绝对是一个错误——他是拉美研究领域一个忠诚而坚定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20.
在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中,存在着大量游离于父权制秩序之外,甚至起而反抗这一秩序的女性;并且,她们没有被塑造为或评价为"妖妇""恶魔",她们是得到欣赏、肯定甚至崇拜的角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这样的女性形象都相当丰富:其中既有作品中的人物,也有优秀的女性作家,还有女作家、女名人转化为"人物形象"进入传记、野史或诗歌的。她们有的是拒绝婚姻、不依靠男人的童贞女;有的是才华或魄力足以与男性比肩的优秀女性;有的是大胆地向父权制说不的热烈情人,本文探讨的是父权制秩序下女性相对自由的一个生命阶段。此时她生活在母女关系中,还未受婚姻的约束、男人的支配。就大多数女性的生命轨迹而言,这一阶段是暂时的,自由也是相对的:或是受到法律或社会规范的硬性约束,或是受到伦理或经济的软性制约,对未来的婚姻,她们通常没有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包括和谁结婚的权利也包括是否结婚的权利。但是,仍有女性选择停留在独身阶段,或退出婚姻回归独身阶段,以维持某种程度的自由和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