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周勉 《时代教育》2009,(10):215-215
作文过程包含由"事物一认识",再由"认识一表现"的"双重转化".叶圣陶老先生则强调"写作前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强弱,思想素质的高低,又正体现出其人格品质.所以,强调学生品格教育对学生作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用整体性原理来认识,作文教学的整体由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事物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从这个基础考虑。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中的指导、评改尤为重要。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无话可写,作文内容空洞,上作文课就头痛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作文的指导。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小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要重视批改和讲评  相似文献   

4.
论获取作文材料能力的培养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校徐永森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生的作文,是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组成的。学生作文素材从何而来?要从生活中获取。如何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涉及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小学生有了材料后...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生实现由认识事物到表现事物的转化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实现这种转化,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词语化能力。什么是词语化能力呢?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后,需要用合适的词语作为代码赋予其上。这种对事物感知赋予合适的词语作为代码的形式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词语化过程。使这个过程得以形成的能力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词语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专题式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1.专题式评品作文训练:即由“品”而“评”,有感而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从自我的认识水平、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出发,去审视、评点、欣赏周围的事物与现实问题,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说写训练,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弥补现行作文教学忽视议论性习作之缺憾。评品作文具有鲜明的主观个性色彩。“评品”的基础是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好眼力”;学会如何用心去体验生活,培养感受力;学会如何去“化平淡为神奇”,培养认识力;学会如何抓住瞬间即逝的现象,培养“捕捉力”。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要通过感知、理解、接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作为“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的小学生作文,对发展其认识能力尤为重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要重视批改和讲评的指导作用”。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达到大纲的要求,必须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贯穿作文教学的指导、批改、讲评等全过程,让其在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一篇好的作文是学生对客观事物具有系统而深刻认识的反映。所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一般是指导文章的作法多,介绍作文谋篇布局的例子多,忽视了认识能力的训练,这实质上是表里颠倒,本末倒置的做法。叶老曾经说过:“通过写作关,大须在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这就明确说明了认识能力的重要。我在作文教学中,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反映事物。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写出语句通顺、有条理、有中心的文章的能力。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总是在老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自然学生的作文内容普遍单一,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成份居多。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作文能力培训目标的。鉴于此,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由讲练模式的“幕后”走到自主作文的“台前”,作文指导由“限制”变为“放开”。坚持作文自主能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自我训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作文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作文所表达的是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文章的内容健康与否,文章的品味的高低,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文章作者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作文做人,教文育人,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坚持始终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始终以“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为己任。“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对学生作文素养的培养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较难开拓学生思络和激起学生表达情感。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中一直走不出审题立意,选取材料,谋篇构思,运用语言等这个传统的作文教学圈子。这个过程虽然也有启发选材的指导,但一节课时间紧,指导又比较抽象,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过程应该先从认识出发,再过渡到表达能力的训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写什么?过去大家总认为小学生所写的东西都是经历过的,不必再在认识上多下功夫,其实不然。首先,有些事物虽然是经历过的,但并不在意,印象淡漠,感受不深,所以说,熟悉的事物并不等于认识了。只有认识的事物才能表达,学生所经历的事,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这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去年,三年级语文教师出了个“洗手帕”的作文题让学生去写,刚开始大家认为很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习作指导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一、遵循认识规律,在习作指导中加强思维训练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这里所说的必然联系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确定不移、反复出现的基本秩序。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正因为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叫客观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就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认为,“简单”与“形象”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两个关键因素。习作…  相似文献   

14.
梁吉平 《甘肃教育》2008,(20):36-36
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激发灵感、产生思想,直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渐进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种工具,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个工具来顺利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做到读书、作文、做人三者紧密结合,以培养“健全”的公民,这的确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一方面,学生每写一篇文章,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要先了解、熟悉事物,然后进行综合,得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之后才能运用语言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无不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和感情。另一方面,从育人的角度说,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认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也就是教他们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把作文与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老师批改、讲评。这实质上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观察事物;联系习作的要求,指导分析事物;从作文内容入手,指导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必须从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开始。一、启发联想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由“鸽子”联想到了”和平”;由“中秋赏月、家人团聚”联想到“为保卫祖国而守卫边防的解放军战士”等,这种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出示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让学生经过联想,从中找出事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又大纲指出:“作文能力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呢?我认力一是打好语言基础,促使学生由内部语言发展到外部语言,即田“知”到“思”、由“思’到“说’;二是把握转化枢纽,促使学生由外部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即从“说”到“写”。鉴于上述认识,我在二年级就尝试按照从感知到联想,从朕想到练说,从练说到写作的程层进行作文教学。一、看—说—写观察是获取说写素材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思维的基础。因此,我经常引导主生育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其中包括看图、看物、看景、看事。在观察中认…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变式,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所提供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变式教学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变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完整的认知过程,因此,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一、变式教学的理论指导皮亚杰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