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浅析竞技武术国际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竞技武术入奥受阻的情况,简要地谈了对竞技武术的认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竞技武术国际化受阻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竞技武术的产生一直因入奥而备受关注,国人的情绪也随奥运进程牵动万千,或褒或贬。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国人对武术入奥过高期望的原因,分析这种过高期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出为竞技武术减压的倡议,呼吁:合理定位中国武术,在入奥中纠正急于求成的冒进行为,遵循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理性分析竞技武术其他的发展空间,武术价值属性应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为武术入奥削足适履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思考怎样把中国的武术文化渗透、溶入到奥林匹克文化中去。文章以首届北京武博会为契机,理性分析武术入奥的新思路,探讨太极推手入奥的条件,以促进竞技武术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武术的奥运梦。  相似文献   

4.
以拉斯韦尔“5W”模式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和电子竞技入奥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研究认为:电子竞技在入奥历程中表现为数据化的传播方式,产业发展市场化的传播内容,加上现代化的传播理念,并借机搭乘互联网时代“顺风车”作为传播手段,虽有被阻,但最终还是达到了最佳传播效果。反观国家主推入奥的武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个人的传播行为都是最佳的传播者,内容传播上应保持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明确武术的文化符号并加强武术的传统性与竞技性,加强自身文化认同感并规范赛事产业与学校教育的发展,促使群众基数不断增大,扩大国际化传播范围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契机探寻武术入奥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武术入奥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及其与武术入奥的关系,阐述了段位制标准化--体系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及作用,进而提出建设段位制标准化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推动武术段位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从武术入奥失利引发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俊奇 《体育学刊》2007,14(2):63-65
武术入奥失利引发了众多思考。从体育的一般表现形式、科学的角度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才是武术入奥失利的根本原因。武术发展要克服文化自卑,加强民族文化自信,选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2013年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决定,摔跤将淡出2020年夏季奥运会,而武术则是冲击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之一。此次,摔跤淡出奥运给武术带来了诸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文章认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发展政策、武术的比赛规则、武术的普及度、武术赛事的运作是左右武术入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中国武术入奥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要发展中国武术,必须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根源;要加强理论研究,对武术进行科学归纳;武术要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武术入奥及其国际化的相关资料,探讨武术界学者关于武术国际化的问题,归纳总结武术国际化方向和路径及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加速武术国际化必然要从自身做起,应该确保在国内实现武术民族化,政府应该充分重视武术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扶植武术发展。在民族化的同时推广武术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21,(1):83-88
基于东西方不同文化模式所衍生的身体活动,武术与街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面临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受众,本研究对武术与街舞的入奥历程进行研究,认为:在身体文化的表达层面街舞对自由、多样以及创造性的强调与武术强调的"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决定了文化群体与受众的选择性;街舞的新兴与无国界特征使其具有跨文化宣传的先天优势,而武术所强调的文化意蕴美本身便限制了参与的自由性;街舞"做自己,享受生命,勇于挑战"的理念迎合了年轻群体追求自由、表达自我的需要,而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武术所强调的"身心合一""中庸内敛"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武术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不可通约性、价值认知偏移、武术传播发展动力不足是制约武术入奥的本质因素。武术入奥在面临文化宣传背后整体拆解的同时还将承受价值变形、形神皆散的文化谜题,经过入奥历程整合后的武术如何面临符号再造后的民族性保持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武术虽然未进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但“北京2008武术比赛”是奥运会的特设项目。要想让武术在奥运会的赛场上站稳脚步,就必须推出最具代表而又适合奥运赛事的武术运动形式。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中国武术及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研究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中国武术的组成部分,进入奥运会的独特优势和意义,并对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为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进入奥运会的形式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武术入奥并非武术发展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勇  卫京伟 《体育学刊》2006,13(4):66-68
中国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无论是从起源或发展轨迹、民族性格和哲学思维,或是从具体操作看,都是两个难以相容的主体,北京申奥成功与武术入奥、武术发展并不能画上等号,为求进入奥运会而削足适履的武术项目不利于中国武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会过后,中国武术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在没有了北京奥运会的攻坚目标后,我国应当如何发展传统武术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文章在传统武术如何改变自身的不足和如何处理与外部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武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渐渐的被人们所忽视,放慢了国际化进程的脚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发展就会被遗忘和取代,中国武术形式不容乐观。为了让武术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青奥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进入青奥会的可行性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建议武术改进自身的形式和规则后,再通过例如政府媒体支持宣传等外界手段力图进入青奥会。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武术向北京奥运进军,全国上下的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将武术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竞技武术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我们不仅要总结和反思武术发展中反映出来的不足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提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武术的发展方略以及武术走入社会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将武术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文章运用文献质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利用现代传媒来发展传统武术、利用国民教育发展传统武术、利用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发展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要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制定武术的发展战略,以从零开始的决心,把中国武术发展成一个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可以和奥运会并驾齐驱的运动盛会。  相似文献   

17.
武术套路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体育瑰宝和化精粹的武术套路,在争取进入奥运会赛场的征途中,遇到了历史性最好的机遇。为了使武术套路能顺利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从武术套路的技术体系、国际武联组织、武术竞赛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目前武术套路进入2008年奥运会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及突出优势,同时也针对武术套路评判标准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以及证判量化程度不高等与奥林匹克运动竞赛规则无法顺利接轨的不利因素进行探讨与,旨在对武术套路顺利进入奥运会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跆拳道入奥对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跆拳道入奥对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制定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竞赛规则,是武术国际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应建立健全武术各类协会和组织,增强武术的观赏性和群众基础,完善武术的教学训练体系,使武术的大众化发展走向正轨;武术需要登上奥运的舞台,但这不是它的最高目标,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才发觉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武术当今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中国武术的跆拳道和柔道已经步入奥运赛场,并且在国际化道路上尽情挥洒,而中国武术却与奥运擦肩而过,发展前景一片迷茫。在遗憾之余,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寻找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之路,建议武术发展应民族化和国际化两条腿走路,在民族化过程中建议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竞技武术走向奥运的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蔡宝忠 《体育科学》2004,24(1):73-77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考查等方法,全程记述竞技武术走向奥运的历程,80年代开始对外推广武术,90年代正式提出入奥设想,新世纪初争取实现入奥既定目标。今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三条线:进奥运并不是竞技武术的惟一目标;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走科学化之路;武术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