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以优秀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然而到了20世纪末,却有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论者批评“五四”以及鲁迅、陈独秀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主张对文化传统持审慎和温和的态度。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文学评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即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之论战,规模之宏大,议论之纵横,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空前的。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疑,也是论战中的主将。本文试就陈独秀对文化变革与救国的关系,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处理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建设本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之论战,规模之宏大,议论之纵横,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空前的.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疑,也是论战中的主将.本文试就陈独秀对文化变革与救国的关系,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处理东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建设本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论述,作一粗浅的探讨.陈独秀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编《国民日日报》,主张实行民主革命,反对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举起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突显出这场运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在某种层面上,这场运动折射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势。这场文化运动无论是对当时的社会,还是对当今中国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救亡"或"救国"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主题之一。1915-1921年间,陈独秀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运动前期提倡思想启蒙进行"救人"、"立人"以挽救中华民国,转向运动后期主张革命"救国",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广大民众,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这使得五四启蒙知识群体发生分裂。  相似文献   

7.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考察,而着力最多的是儒学孔道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对中国影响颇深的佛教理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既把是否引进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提高到能否保住“球籍”的高度去认识,又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批判的吸收、有选择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欣逢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三位中共早期领导人的130、120、110年诞辰纪念年。江苏陈独秀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早就筹备对陈独秀的纪念活动,却以种种缘故,斯人斯事竞无法进入纪念之围。一年后,有识之士借助书画展的形式,为陈独秀这位伟大启蒙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共创始人和中共第一代领袖,献上一瓣心香,是谓迟到的纪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表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2.
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的西化思潮是对鸦片战争后凭借其坚船利炮来到中国的西方文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化危机的回应,是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一种选择,其最早源头可追溯到晚清,严复是它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进入民国后,特别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于晚清的西化思潮兴盛起来,并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一道,成为活跃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舞台上的主要文化思潮。前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西化运动",但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像有的学者所指责的那样是"全盘西化论"的倡导者和主张者,也没有"全盘性反传统"。当历史进入到30年代,西化思潮又有了一些新的引人注目的发展,这就是"全盘西化论"的提出。西化思潮是以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生活、不能实现现代转换和西化等于现代化这样两个错误的理论认识为前提的,因此它不是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正确选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论述了"五四"先驱们在这场运动中是怎样以极大的热情与理性,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全球化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性和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并指出了在此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方面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审美文化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中国审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旨在维护伦理政治的正统地位,表现出一种建立深度模式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当今却被消解了,当代审美文化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人文深度模式.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人们致力于以思与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国人自古以来魂萦梦绕的中心问题和深度模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其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陈独秀发表了许多反孔排儒的文章,对涉及孔教、儒学的诸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对孔学的文化批判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王思芳 《考试周刊》2013,(21):23-24
文章就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一问题,从文学革命的内容、胡适和陈独秀的主张、文学革命时民主与科学的影响等方面来解读。作者从文学革命中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多方面,认为它是一个多面体。  相似文献   

17.
建党前后陈独秀关于文化的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建党前后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陈独秀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受佛教文化的浸润,具有推重利生和不绝有情的特点。他对佛教文化持佛学佛教二元论观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把佛学与国民性改造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在批判儒道文化的同时,旁及对佛教文化的批判,借以建立新的人权观念、人格观念和反传统精神。同时,陈独秀还凭藉对佛学内典的修习,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深刻影响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简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尤以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为例,论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渗透着科学民主、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在对苏俄、德意、英美和世界各国近代文明进行冷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陈独秀对于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径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他提出,改造和提升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更新的根本目标;社会嬗变与精神自省,是文化更新的两大条件;主动汲取西方现代文明,则是文化更新的基本路径。在“中学”与“西学”两大文化思潮激烈斗争之际,陈独秀无所避忌地举擎“欧化”旗帜,对那种借口“国情”、“中国特点”,实则是拒绝现代民主制和市场法则、害怕自由主义思潮进入的政治势力以及狭隘的文化自是、排他心态予以坚决抨击。陈独秀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这一新思考,实为数十年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先声,值得今人反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