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网络中师生的主体性,是通过其交往活动在主体、中介、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在独特的网络时空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社会形态.由于网络教育时空及其中流动的网络语言具有明显与现实教育社会不同的特点,使其中的师生主体性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教育时空中师生的传统身份与角色被解构,师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不断漂移,师生主体呈现出“本我”凸显,“超我”弱化,“自我”离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育及其交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人机教育界面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网络教育是一种师生异时空的、虚拟化的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交往具有场景异时空性、主体交互性、内容开放性、过程非线性、形态隐蔽性等特点。网络教育交往与面授教育交往各自优点与缺陷的互补性 ,决定了网络教育交往与面授教育交往相整合的未来教育交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承担社会赋予的教育使命是学校赖以生存的起点。为完成教育使命,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合作中分别承担教与学的不同责任,同时形成特定的师生主体间关系。师生双方是受社会法律保护、人格与尊严平等的公民主体间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又具有在知识地位上不平等的教与学的主体问关系;师生中公民主体间关系是教学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前提;在教与学的认知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又彼此被客体对象化。因而,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为双重主体而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策三教授指出:“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诉求必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往是以全体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旨归。是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多种交往形式的统一。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中体验主体存在和主体创造,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在交往活动中,课堂主体相互“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着新的关系,也创造着意义和价值,又相互交换着意义和价值:他们在活动中不断肯定自己,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文章在揭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关键是欣赏。  相似文献   

6.
工具理性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博士生与导师的成长与进步,提高了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水平,但同时也压缩了博士生导学关系中交往理性的生存空间,使博士生与导师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相安的疏离”和“表现式亲密”的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在:教育主体与认知对象的倒置引发师生间的客体式交往,制度规范对主体权利的压制导致师生间的任务式交往,言语与沟通环境的缺失造成师生间的表演式交往,教育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脱节引起师生间的抽象式交往。实现博士生导学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可通过把握主体间性重拾师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心理契约获得共同认可的规范与愿景,通过视域融合建构师生理解与沟通的言语场域,通过导学共同体营造教育系统与生活世界相融的师门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师生交往经历了主体性范式与主体间性范式,但这里的主体因为其认识论和知识论特征而遭到了后现代的解构,从而使交往主体经历了死亡的阵痛。师生交往的他者转向为主体的重生带来了契机。新的主体通过对认识主体的超越而成就了自身伦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演变为自我向他者靠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也使师生交往过程成为充满责任与正义的道德的过程。这一新生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亦是正义的主体;既是被动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主体,最终促成了伦理型教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交往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交往。师生交往的地位取决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度,当知识被视为最崇高、最神圣并成为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的东西时,必然会形成以知识为纽带的和谐师生交往关系。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经常出现交往不畅、关系紧张的现象,导致师生交往阻隔。这非常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10.
唐俊芳 《考试周刊》2009,(21):164-165
教学认识论和交往论下的师生关系学说都是对传统二元对立师生观的突破,特殊认识论下的主导主体说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交往论下的主体—主体说,提倡弘扬课堂中“人”的生命价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发生着对象性关系,也发生着意义性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学科有效教学实现和课堂教学交往深度联系,要在把握时间结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交往,在良好师生与生生互动中持续改变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提升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探讨了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董步学  徐慧诠 《文教资料》2007,(28):169-171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本文通过调查的数据对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满意度、主体认知、地位差异、主动性、交往的频度与深度等师生交往的相关性进行概要描述,具体分析师生间交往关系的情况和影响师生交往的因素,探讨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师生交往的类型人们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借鉴哈贝马斯等人的交往理论,是为了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关系,也是为了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切实地提升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师生之间的交往,目前有以下3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人际关系的环境背景说。从改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角度着眼,通过创设和营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的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这种交往试图使得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为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育能听之顺…  相似文献   

14.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习模式的变革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以“植物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实践科学教育发展观,在教学中进行了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相互研讨,使师生不断有所发现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师生课堂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交往过程中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和完成。交往的主体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同时交往过程不是既定的而是互动的、生成的,具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师生交往本应是一个共生的、发展的、体现出生命律动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师生交往却常常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忽视生命个体的成长,缺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交往引入课堂教学,从而使师生交往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有如下几个特点,如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目的,促进师生双方发展,交往双方的地位并不平衡,交往范围具有全员性。  相似文献   

17.
“对称”与“补充”是师生交往的两种相互作用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对师生交往来说都各有利弊。目前我国中小学师生交往的总体情况可概括为补充有余 ,对称不足。基于此 ,要发展对称的师生交往 ,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人权 ,需要学生去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能力 ;至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社会地位的提高 ,主要取决于学科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把握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对于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体心理结构的认识为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分析,主体性教学就是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和发展师生的主体性,在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全面交往过程中建构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的盲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往从现实交往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在关注人们通过网络交往给现实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重视网络语言对语言使用造成的冲击与破坏,重视语言的规范化教育,扫除网络语言教育的盲点。  相似文献   

20.
“人”的发展和主体性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民主平等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互动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核心,相互理解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条件,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行途径,共识与共享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