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史上,刘半农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摄影艺术创作上,还是在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他都是贡献卓著的开拓者与先躯者。学习这段历史,必须从研究刘半农开始。   刘半农生于 1891年,江苏江阴人, 1912年任《中国新报》、《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后赴英、法留学。 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   刘半农还是当年新文化革命运动的一员勇将。鲁迅先生称赞他向封建文化冲击“活泼,勇敢,很打了几个大仗”。   从十七八岁起,他…  相似文献   

2.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和“他”并用来区分第三人称的性别问题。这个主张引起了刘半农的同事、好友的关注。周作人呼应最早,在其所译瑞典短篇小说《改革》的小弓哩披露了这个消息,“她”字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见《新青年》5卷2号,1918.8)。不过周作人虽然觉得“她”字极好,但考虑到印刷厂里没有这个字,铸造新字又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她”字,而主张仿照日语用“彼”与“彼女”区分第三人称性别的办法,用“他”字下面加一个字形小一半的“女”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他不只是口头提倡,并且积极实行,《改革})这篇…  相似文献   

3.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4.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一生涉足领域众多且都成就斐然.他是著名新诗人、小说家、杂文家、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著名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在中国民歌的收集和创作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同时,刘半农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译成中文的译者.其译著主要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相似文献   

5.
习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不难于知道当年北大两教授的一次作文造假。那是1918年3月《新青年》杂志上署名“王敬轩”的《文学革命之反响》。但,世上本无王敬轩,他是北大教授钱玄同化身的假名。在这个名头下,文章对新文化运动肆行攻击。然后由北大另一教授刘半农撰文批驳。  相似文献   

6.
方言新闻节目走红,在我国很多地方已成为一种事实。近看身边的浙江,温州有《百晓讲新闻》,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远观四川,目前成都的电视台、电台拥有的方言类节目居然有六七个之多,四川的广电系统因此被人们指责成在搞“方言工程”。环视全国,目前江苏、广东、福建、四川、湖南等省份,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就有不少方言类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普遍较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方言新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中间和理论界都掀起了千层浪,各种论点的争锋还远远没有平息。笔者认为,对于方言新闻,只有理性地加以分析和引导,才能使其趋利避害,为社会文…  相似文献   

7.
六年前,一本荣获省级优秀成果奖的专著《视听中国的世纪跨越》出版,那一年被称为“产业发展年”、“数字发展年”,也是真人秀节目、方言说新闻节目方兴未艾之时。同时儿童电视、对农广播的学术研究热度正在提升。  相似文献   

8.
三、“傻儿”师长傻话多四川电视台曾经播出过方言剧《傻儿师长》和《傻儿军长》,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剧中的“傻儿师长”和“傻儿军长”是有人物原型的,他就是范绍增。范绍增,名舜典、号海廷(1894~1977)大竹人氏犤8犦,曾任国民党八十八军军长及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将军衔,他是四川军阀中一起(注:四川方言,“紧跟”之意。),而且,还要贴得梆紧!(注:四川方言,“跟得很紧”之意)”其实范绍增是属于那种面带傻像心明眼亮的人,他能从一个农家子弟转而连长,营长,团长……一级级的升上去,没有点心计是显然不可能的。特别是临解放时,他率部参…  相似文献   

9.
“有勇无谋” 刘半农的天下.最初是在上海滩打出来的。他在当时被称为鸳鸯蝴蝶一派的文学刊物上.写了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些小说被冠名为“滑稽小说”、“侦探小说”、“醒世小说”、“衷情小说”、“言情小说”。写着写着,便深刻起来.又写“历史小说”和“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10.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11.
平等相待     
最近,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在北京播出后,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剧中有一段“太上皇”乾隆与“草民”刘镛一块洗澡的戏,刘镛直呼乾隆的名讳弘历,两人赤身倾谈,彼此都吐出了几十年压在心底的话,深刻探讨了“热点问题”。刘罗锅一口一个“弘历啊”地叫着,用他话说是既不阿谀也不贬损地谈了以前没有人敢讲、以后也绝没人敢谈的真心话。  相似文献   

12.
被所在区评为“十佳公仆”的四川绵阳市游仙区交通局长贾宗强,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钟情摄影艺术,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献给广大读者。他外出工作时,总是相机随身带,精心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和交通部门职工大搞交通建设的精神面貌及可喜业绩拍摄下来。他拍摄的《铺路人》、《男女老少齐上阵》、《战酷暑》等新闻图片,被多家新闻媒体采用。近几年来,他先后在《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幅,其中有几幅获得了艺术奖。1998年元月,四川省美术馆还举办了他的摄影作品展览。 这里,选登他的几幅佳作,共大家鉴赏。奉献美的画面@姚…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方言又多又难懂,尤其是温州话,更是令人“耳”花缭乱,许多话,同是温州人,说法也不一样。土生土长的郑张尚芳从小就对本地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了中学,他发起组织了一个方言小组,他们不但记录方言谚语,而且开始研究方言的理论问题了。一天,郑张尚芳借来一本王力教授写的《汉语音韵学》,似懂非懂地啃着这本大部头。书中谈到:一位叫高本汉的瑞典语言学家,对汉语特别是温州方言很有研究。于是他特地到图书馆借来高本汉写的《汉语词类》,读着读着,他的心不能平静了:一个外国人对温州对话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温州人,就不能超过他?从此,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写出一本高水平的《温州方言志》来! 一九五二年,他在温州二中提前毕业了,他品学兼优,但当时,他被死神般凶恶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人作家刘宜良(江南)被暗杀后,纽约《北美日报》当即指出,“写《吴国桢传》是江南被蒋家派遣凶手杀害的重要原因”。五十二岁的刘宜良,江苏靖江人,一九五○年加入由蒋经国主持的台湾“国防部政治干部训练班”,到一九五四年该班结业前夕被除名,后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他于一九六三年至六七年在《台湾日报》任记者,著有《香港纪行》和《动乱的东南亚》两书。在台湾度过十七个寒暑的刘宜良,于一九六七年前往美国,在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一九七二年因申请补助落空而弃学经  相似文献   

15.
阅读快递     
《赛金花本事》刘半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本书是关于一代名妓赛金花的资料汇编,其中汇集了众多赛金花的同时代人对她进行采访和追忆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当时报纸上的相关报道,尤其以刘半农、商鸿逵采访晚年赛金花后所写的传记最具史料价值。通过这些文献资料,作者努力在红粉褪去之后,还原赛金花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16.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1891年5月27日,他出生于江苏江阴西横街。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一次,  相似文献   

17.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相似文献   

18.
古人作文力求意新,而忌与人同。《南方日报》登过一则故事说:一天,北宋史学家刘攽去拜访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吃饭,门官请他到书房用茶。刘发现书桌上有一篇论兵的文稿。马上阅渎,十分赞赏。读毕。放回了原处。王安石进来后问刘“您近来又写了什么文章?”刘开玩笑地说:“写了一篇《论兵》。”接着便把王安石的文章复述了一篇。王安石不知他在开玩笑,以为自己的文章没有出新,和别人的雷同了,算不得好文章,便将它撕掉了。  相似文献   

19.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0):30-31
2、思想交锋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漫长的国家,反对封建的思想意识及其流毒影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杂文作为一种轻武器,在反封建斗争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杂文专栏,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讨伐封建主义的。其它刊物也是如此。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陈独秀的《偶象破坏性》、刘半农的《随感录辟“灵学丛志”》、钱玄同的《随感录·灵学丛志读后》等,都是当时反对封建主义种种恶习的提神醒脑之作。杂文的这种反封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当代…  相似文献   

20.
姚克波 《新闻界》2007,(3):115-116
本文论述了《新青年》杂志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其编辑思想,并重点介绍了由编辑部策划的一次媒体炒作——钱玄同、刘半农具体实施并挑起了关于新旧文化的大讨论的“双簧戏”,简略分析了这次炒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