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乞丐数量明显增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频发的天灾人祸,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土地兼并,不良社会风气的推动以及传统行乞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大量乞丐产生。考察这一时期的乞丐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晚清时期这一特殊群体和晚清社会的认识,为今天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金晶 《巢湖学院学报》2011,(4):96-98,130
晚清华侨政策的转变反映了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及所持立场的变化,而这一转变离不开洋务派的促进作用。在转变过程中,晚清的华侨政策历经三次阶段性突破,护侨的价值取向也由政治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在海外华侨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和晚清“护侨”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侨生回国升学现象的产生,萌发了国家办华侨教育的端倪,从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建立以现,国家办华侨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侨生回国升学人数之激增。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二者的形式与内涵均经历着不同时期的演变。那么,作为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当代国家办华侨教育的状况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华侨大学学生状况作了一次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华侨华人研究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注重对资料的多渠道占有与利用。他的研究表现出学术研究服务于现实的特点,拓展了晚清时期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领域。他提出了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殖民观",对民国时期的华侨华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也推动了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质的思考,他的政治思想从一度倾向革命转变成主张开明专制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清代华侨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对华侨的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清初的严禁阶段,第二、清中期的报制阶段,即实行有条件出入国境的政策.第三、晚清的被迫放开到主动保护和利用阶段,这是清代华侨政策的质变阶段。由于晚清实行对毕侨的保护、利用政策,这就加强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对推动祖国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晚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对晚清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潮流,研究的方向主要定格在:1.对晚清图书馆产生原因的研究;2.对晚清单个人物与图书馆的研究;3.对晚清图书馆个案研究;4.其他一些突出问题的研究,如对晚清图书馆分期、图书馆法规制度、图书馆建立状况、图书馆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多方位、较全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至于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内容、史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的政治环境于二战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加坡华侨要在新加坡安家乐业就得获取当地公民的身份。他们原本可按英国国籍法归化英籍民以享有公民权利,但绝大部分华侨因不谙英语而不能归化,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放弃中国国籍以归化殖民地宗主国国籍。当时作为华社最高领导机构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遂负起历史使命,为华侨争取新加坡公民权。该会与英殖民地政府经过十年的博弈后,新加坡立法议院终于在1957年10月通过新加坡公民权法令,让华侨可登记为当地公民。当年新加坡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新加坡公民权只是一种地方上的法律身份,但这身份可拥有参政权,并根据英国国籍法获得英籍民与英联邦公民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由传统“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晚清作为我国农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从晚清农业教育产生的背景、表现、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从而体现其近代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演变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建立三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专业的演变又有其各不相同的内容和特点。分析研究高校专业的演变历史可以给今后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权或国民身份。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可以有选择地承认双重国籍,进一步放宽中国海外华人绿卡中请条件,在我国境内具有中国国籍和外国国籍的双重国籍人,其国籍身份以其是否出境为判定标准,不宜承认东南亚华人双重国籍,与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等承认双重国籍,在法律上建立海外华人子女选籍制度。  相似文献   

12.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3.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清代民人出国原因,详细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出国华侨态度的重大变化,以南洋和美洲为例阐述了晚清政府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过程及努力,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大多用尽所学为祖国服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体制束缚等种种原因,幼童赴美没有最终圆满结束,没有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作用,实为遗憾。反思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过程和命运,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于华侨史的研究关注较晚,大约起步于民国时期。此后的研究成就体现之一是对华侨贡献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革命与抗战、经济建设、教育建设和侨乡建设四个方面;之二是对华侨国外生存状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华侨同化、华文教育、国外待遇及政府政策四个方面。至于其中所存在的诸如研究理论、内容、史料、研究人员等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逃避清政府的压迫以及掠卖华工等原因,华侨人数猛增。华侨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如建立革命组织,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创办各种进步报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踊跃捐资筹款,为革命提供经济援助等。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决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壮族古代汉文教育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它历经汉代的太学,南北朝、隋朝的官学,唐朝的官私学并举,宋元明清的书院、府学、学塾、社学、义学、土司学等教育形式,并始终以汉文识字和汉文经书为教学内容而贯穿整个教育史,培养出一大批精通汉文的壮族文人,从而提高了全壮族人民的汉文水平,也确立了汉文在壮族文字运用中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9.
辛亥前华侨积极孙中山创立和发展革命组织,兴中会和同盟的大部分党务部都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华侨还大量创办报纸、印行图书,宣传革命理论,并合力筹款,参加孙中山发运的历史反清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是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归纳了学界关于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清代回族学者宗教史成就研究,当代史、地方志编纂成就研究,科技文化史、中外交通史成就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