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咪谷和莫批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既是自然属性的人,又是神灵的化身;他们曾经是哈尼族社会政治领袖人物,又是宗教祭司。咪谷和莫批作为哈尼人民为人处事的楷模,同时也是村寨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文章在阐述咪谷与莫批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的基础上,并阐述咪谷与莫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在哈尼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哭嫁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哈尼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哭嫁歌作为女性婚前教育的蓝本,其不同的哭唱内容暗含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对女性的自我认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哈尼族女子在出嫁时都会举行"哭嫁"的仪式,其哭嫁歌主要对本族女子进行孝亲感恩的教育、绝对服从的教育以及帮助她们了解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等。但是,哈尼族哭嫁歌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批判的。  相似文献   

3.
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地区汉语文教育开始于元朝。分布上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利于哈尼族学习汉文化;哈尼族土司制度的建立,必然要加强汉文化的教育;儒学教育的长期影响及历史上哈尼族没有创造哈尼文字等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对汉语文的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现代节日。云南省普洱市作为哈尼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目前出现哈尼族传统节日式微,现代节日蓬勃兴起的现状。文章就在节日举办地对节日起源、发展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总结普洱市两个哈尼族现代节日所具有的一些共同运作模式,进而来窥探少数民族现代节日的一般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大量的调查材料和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论述哈尼族的人才成长和哈尼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掌握汉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一、现状评介建国4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哈尼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但就现状而言、哈尼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具体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受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人口少,据1990年统计,每万人中受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人数,哈尼族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而且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值(见表一);二是哈尼族人口文盲率高,其中女性人口文盲率更高(见表二);不仅高于全国和全省,而且也高于全省少数民族平均值。在当年全省各少数民族文盲率比较中,哈尼族列于第七位;三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哈尼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本文探讨了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现状,针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例如: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重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依托学校建立家庭和社区学习中心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阐释了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的基本要素、历史渊源、风格特点、文化功能和表征意义及其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社会历史的精神食粮,是社会文化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论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思辨探索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阐述了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传统医药文化是哈尼族优秀文化“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哈尼族“梯田文化”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要素。论文根据哈尼族传统医药的特色、现状及红河州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对红河实施哈尼族医药产业化开发切合实际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莫批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传统观念认为,"莫批"是哈尼族社会结构中处于第二层次的人物,是一个天资聪明、记忆力极强、能说善辩、熟悉本民族传统知识及社会历史的人构成的群体。其职能是主持各种自然祭祀活动,为民众精神上排忧解难,某种意义上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他们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也是哈尼族宗教信仰活动中的祭司。所谓"莫批文化"是哈尼族在信仰过程中,"莫批"与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围绕环境中的植物、动物、自然实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而形成的种种文化事象,即"莫批"在保护人群健康和人丁兴旺的同时,持续利用和保护本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传统知识。"莫批"的行为起到了保护这些动植物的特殊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文章提出重视传统的"莫批文化",建立人与自然一体化、共生共荣的理念,重建哈尼族山乡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度共构的理想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民族的分化与融合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哈尼族的形成就是民族分化与融合的结果。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氐羌系统民族中逐渐分化为"氐"、"昆明"、"叟"、"和蛮"、"和泥",并在内部分化成"和泥"、"哈尼"、"豪尼"、"雅尼"等不同群体;同时,也有其他民族群体不断融合到哈尼族先民的群体中,最终分化与融合而成如今的"哈尼族"。如今的"哈尼族"依然发生着分化与融合,不仅分化成不同的支系,在支系内部进一步分化成更小的支系、胞族、家族等,同时也有其他民族融合到"哈尼族"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云南省边疆地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提供依据,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三所中学的656名哈尼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哈尼族中学生自我价值感许多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哈尼族中学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哈尼族女生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各个方面都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学生;初一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初一学生;杂居地区哈尼族中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特殊价值感均显著高于聚居地区的哈尼族中学生。  相似文献   

14.
以梯田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父系社会结构,使哈尼妇女在传统文化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在现代化背景下,哈尼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冲突,甲寅村哈尼妇女在宗教祭祀、生产劳动、民间艺术和文化教育等活动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并在文化活动中实现了角色的嬗变,为哈尼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现象应引起广大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的重视,从而为保持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提供参考,同时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关注妇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族,其文化独特且富有韵味。随着哈尼梯田申遗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积极对外宣传哈尼族文化也迫不可待。本文尝试对哈尼族经典古歌《神之歌》的第一章《烟本霍本》第一节进行了日语翻译及赏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制约着哈尼族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哈尼族人才队伍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主要问题是:人才队伍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干部政策,严格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逐步将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提高哈尼族现有人才队伍的质量,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从基础教育抓起,提高哈尼族人口整体素质,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7.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家庭内成年人对晚辈都有教育的义务,孩子通过社会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别意识;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教育使他们获得了生存的必要知识技术,同时也接受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而宗教教育则通过一系列宗教祭祀、人生礼仪等巩固和强化着已形成的社会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