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舒志锋 《美育学刊》2020,11(2):74-80
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艺术是一场影响深刻的艺术运动,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促成了公共艺术、大地艺术、施行艺术的兴起,更重要的是使得艺术的阐释范式从“视觉”转向“知觉”。在这一艺术理论的“知觉”转向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开始被艺术理论家所关注,成为当代艺术批评重要的理论资源。总体来说,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在“表达”“场域”与“气氛”三个方向被应用到极简主义艺术的阐释中,安东尼·卡洛的雕塑、理查德·塞拉的作品《转换》以及建筑现象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跨界音乐”作为20世纪新兴的音乐艺术,以器乐的跨界演奏、声乐的跨界演唱为主要艺术形式。跨界演唱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又可根据演唱特点的差异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以跨界美声最为瞩目,它是随着西方音乐的发展逐渐流行起来的名称。  相似文献   

3.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07,4(1):55-58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女性文学是政治意识较强、女性意识淡化的文学,这种情况发展到“文革”女性文学时期推向极致,政治意识基本取代女性意识。“文革”女性文学是“十七年”女性文学的承继和进一步政治化的发展。这近三十年女性文学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但仍难以掩饰其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4.
西方古典柱式在中国经历了从被排斥到接受,从柱式造型的规范单一到式样繁多,从被动接受到柱式“中国化”这样一个变异融合的过程。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已成为国人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被国人广泛运用于各武各样的室内空间设计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否定,同样也影响着中国画的何去何从。黄宾虹的艺术实践是坚持绘画民族性和尊重艺术规律的时代性的具体体现,基于绘画发展观上的“宁迂毋妄”的主张是对中国画传统的重视和强调,是对艺术家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本文通过对黄宾虹的画学理论和绘画作品的研究,从而确认黄宾虹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当代中国关键词呈现的深厚背景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导并建构着伟大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相应的主导理念,由此进一步凝炼成关键词。比如西方社会,在古希腊是“存在”,在中世纪是“上帝”,在17、18世纪是“自然”,在19世纪是“社会”,在20世纪是“生命”,那么21世纪当代中国的关键词究竟是什么?它或者它们产生的背景如何、内涵怎样?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科学技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各种学科之间的界限被冲破,过去视为独立的一些学科现已相互渗透。本世纪初,当机械工程师以大规模的机械化工业生产代替小规模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时,当艺术家自动脱离传统观念,在缩小绘画、雕塑或工艺品的区别时,一批有才华的设计师闯入了以前彼此独立的禁区。他们以全新的设计观念,崛起于工业产品的设计领域。1920年左右,以德国的“包豪斯”为代表,形成了现代的工业设计的概念。“包豪斯”填平了19世纪以前艺术与工业技术之间的鸿沟,使传统艺术与工业技术获得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国门打开,留学热潮引发学术革命。20世纪初叶王国维将“美术”一词引入中国,并进行了美学式阐释,梁启超将“美术”的外延从“艺术”缩小至“美术”,滕固将梁启超的概念引向史学研究,将美术史实整理成书,立体完善“美术”的概念和内涵。王国维、梁启超、腾固的美术研究串联了“美术”进入中国的最初三十年。他们完成了“美术”概念引入、概念阐释申发及合理性论证,从点到面,贯穿中西,促成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左翼文学曾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它上承“五四”“为人生”的文学传统,严肃地关注现实,同情民众的苦难,自觉地探求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后左翼文学一步步走向被消解的命运,真正的左翼文学精神也由于极“左”思潮在文艺中的泛滥而受到了遮蔽。因而,只有还原左翼文学的表来面目,才能认清真正的左翼精神之所在,从而正确地评价左翼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抒情小说与写实叙事小说相比较而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与精神内容。抒情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与场面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方面都与写实叙事小说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将抒情小说独有的那种“个人性”、“内倾性”、“主观性”、“幻想性”综合组建出一种“真,”并且将这种“真”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表现出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的精神产生和变迁进行研究,旨为揭示武术精神之根本,兴我中华。为当今物质的社会理智的辨析现代的武术精神,并探寻精神的驱动力,重新激发武术的能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武术本质精神引申出的战争精神,发展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竞技精神。2)从社会大背景影响武术产出的为统治者建功立业的封建政治精神,发展为现代武术的民族精神。3)武德应与社会大背景润泽出的不同时代和形式的伦理道德精神融合创新发展。4)应以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为依托,创新发展武术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2.
声乐艺术创作与表达中,形与神的完美结合,能够做到形为神设,神以形传,更好得表达其情感内涵,展现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具体表现在声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形与神的和谐关系,声乐作品的独特风貌以及完美声乐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  相似文献   

13.
邱伟 《职大学报》2013,(5):110-113,109
民族精神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它存在着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确保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中国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彰显;中国画个性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样式的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只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画个性特征的完美结合,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纯粹性,中国画在世界艺林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台港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阐释共同出现了三大悖论:一是他们所谓"纯粹之艺术精神"实则无法"纯粹",二是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表面并列实则并不平等,三是在他们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里,艺术最终被"精神"湮没,成为可有可无之物。悖论产生的最终根源在于他们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指向并非艺术,而是文化精神和价值。他们以心性之学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路向是对宋明儒学的延续,而非超越。  相似文献   

16.
张嫣格 《美育学刊》2020,11(1):107-111
在新的文化语境下,作家、艺术家以中国艺术精神为参照系,在文艺创作中探索中国艺术人格的精神建构。在中西文化的对峙中,中国艺术人格立足于传统文人精神,着眼于和谐社会,强调主体审美自觉,追求人格的价值尺度,使中国人格美学思想既具有现实关怀又充满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禅宗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是社会需要选择的结果。本文以较为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动态的眼光,分析禅宗与北宋艺术精神之间的联系,进而揭示中国古典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传统人文精神失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逐渐缺失。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及画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思想。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借用传统山水画人文精神来反映自己在现实社会诸多问题遭遇下的内心诉求和现实关照的作品,以此来主动地寻求以人的有限个体生命超越自我现实生存意义上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讲"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育人"并非"制器",知识不等于素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高也不等于素质高。素质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也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素质是知识内化为人的品格。素质教育是一种育人观念。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相辅相成。素质教育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良好校风必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自由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要。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迅猛蔓延,使文艺领域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突出的是文艺创作中使命感的逐渐丧失,道德意识日渐淡化。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文艺家的道德意识尤显必要。社会应当尊重文艺家的创作个性和自由,文艺家也应该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底线;文艺家的作品不能仅仅给人以正常的娱乐性、消遣性享受,也应有深化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功能。强调文艺家的道德担当,其意义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