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学研究的不同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芮必峰 《现代传播》2004,2(1):26-28
新闻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社会领域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审视上述关系 ,进而将目光聚焦在某一关系层面上 ,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甚至思想体系 ,这就是研究视域。研究视域影响着新闻学研究的方向、内容、话语体系乃至某些理论观点的争论及工作原则和方法的冲突。本文着重探讨了新闻学发展史上四种不同的研究视域 :政治视域、经济视域、文化视域、专业视域  相似文献   

2.
孙妍峰  张芊 《新闻世界》2012,(10):178-179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解释学在多个学科广为应用,对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介绍解释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从“避免误解”、“视域融合”、“文化中心论”等角度探讨解释学对跨文化传播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取向并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文章认为,以图书馆这一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特征,因而应该从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学.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追求.图书馆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人文内涵,在当今人类文明进程中,图书馆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人文精神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古老学科,现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涌现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等解释学大师.作为一种适用于整个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解释学同样也适用于图书馆学研究.“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等解释学理论,对于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以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为例,说明图书馆学进行解释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活的一种新闻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反映民生问题,保障民众切身利益。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如何确定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媒体和受众三个不同的视域,对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这对于保障民生新闻的作用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运用现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展示"镜头"与"眼睛"的本质联系,藉此对纪录片的本体做一阐释.本文的论点是:镜头能够将封闭于个体视域的"看"向他人公布,进而促成个体视域间的融和,并在此意义上延伸了眼睛的"看".本文认为纪录片书写的自由不是无界限的,真实就是其界限,而身体则是真实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许昭 《今传媒》2016,(12):25-27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革命性意义是与以往相比在数据处理方式上有着质的改变,即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性的分析处理实现数据"意义增值".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闻生产方式,数据代替了从前的文字成为了叙事的新工具.数据新闻生产流程包括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呈现,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社会某一方面的动态、趋向的客观性把握.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就其本质来说,信息分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8.
张子煜 《青年记者》2017,(5):99-100
信息与网络化社会人类大规模活动催生了大数据,并使其从一个技术用语演变成冲击各行各业的社会浪潮.大数据将加快媒介产业的重新洗牌,改变传统报业的内容生产、产品分发、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 大数据思维的基本维度 大数据思维是网络社会步人大数据时代后,一种从大数据角度来重新解构世界的新思维方式,它是互联网思维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与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方法,采用大数据研究理念对古籍文本进行字词的历时词频分布规律可视化分析,以中国史定量研究为例,对部分中国史的经典宏观理论从量化角度进行了初步验证。认为大数据视域下的技术逻辑和人文逻辑相耦合的数字人文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经典理论的验证和拓展提供了更多研究空间与研究方法,有利于推进古籍文献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在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进程中存在原始文化资源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互操作性弱等问题。为了充分挖掘文化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文化记忆机构开始开放和共享数据,并借助公众智慧实现价值共创和协同创新。本文首先对价值共创的概念演化进行溯源,并对GLAM价值共创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资源整合、机构融合、用户服务三个层面,系统梳理数字人文视域下GLAM机构价值共创研究的相关主题;再次,探索当前文化记忆机构价值共创的主要实践模式,包括数据驱动型、平台驱动型、社区驱动型三种;最后,从GLAM价值共创模型的情境化构建、数字人文视域下价值共创的赋能探索以及评价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价值共创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图5。表2。参考文献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