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大学的构名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1)“领属词+大学”(P+U)式;(2)“领属词+类别+大学”(P+C+U)式.本文主要统计、归纳分析了我国主要大学的简称方式,同时提出了大学简称至少应当遵从的三点原则:表意明确原则、经济原则和音节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2.
作者介绍;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是美国克里富兰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教育博士。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他提出了“自导式学习”的教学问题,(selt—Directed Learning)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家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发表过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和文章。本文是他在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大连会议上的报告,题目是:“高等教育中的自导式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否可行”,译  相似文献   

3.
1985年12月25日,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组会议对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实质性答辩并制定了高等教育改革方案,于1988年元月下旬提交文部省。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有:(1)从根本上改革现有大学及短期大学的设置基准,包括科系设置、大学自治权,如何发展有特点的高等教育等问题。(2)设立“大学审议机构”(暂称),使它拥有  相似文献   

4.
自中世纪被称为“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创办以来,法国高等教育已有近8个世纪的历史。在长达800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法国式”高等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5.
德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大学改革,为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间的曲折历程显示出,先进的大学理念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大学渐进式改革比激进式改革更有效果,大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要坚持“自由”、“独处”和“合作”的统一,以科学研究来实现大学的教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四功能范式”理论与“一般化象征性媒介”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解释框架.专业问责是高等教育问责的主导形式,“认知理性”与“认知复合体”、“专业”与“专业复合体”以及“工具行动主义”与“制度化个体主义”,分别为专业问责提供了内在的知识-价值基础、结构化的制度基础与宏观的社会文化基础.专业问责以“价值承诺”流通的形式对大学施加约束,意味着大学“部分自主”的地位,并且与深层的大学信任问题相联系.社会与公众对于大学信任的流失,既刺激了外部问责的扩张,又对专业问责与大学自主提出了挑战.帕森斯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80年代末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其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教育体制亦有所调整。在此就德国的高等教育作一简单介绍。 一、高等教育类型 目前,德国约有240所国立高等院校,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就读。高等院校的体系因任务和规模各不相同分为七类:(1)大学、(2)总和高等学校、(3)神学院、(4)师范学院、(5)艺术学院、(6)高等专科学校、(7)行政高等专科学校。 (1)大学:其任务是教学、科研和培养科学接班人,包括传统上以理工科为主的工业学院或工业大学,以及若干享有大学地位的“专科高等学校”。大学传统的并得到法律保障的基本权利包括科学研究、授予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以及授予在高校中某一专业的授课资格(高校执教资格)。这些权利使大学成为“学术性”高等学校,从入学到结业的修业年限按规定是4—5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价值观演变与现代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 :大学理念的“轴心”“理念” (idea)”一词是近年来才在中国频繁使用的 ,它最初由哲学领域迁移、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未来学等领域。简单而言 ,“理念”就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大学理念 ,就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 (审视 )、理想追求及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或哲学 (理论 )观点。〔1〕由于国家的意识形态、时代、大学类型、研究者不同 ,所提出的大学理念也各不相同。根据本研究的需要 ,笔者以时代进步为主线 ,主要聚焦于西方的大学理念 ,从经典大学理…  相似文献   

9.
中外合作大学应当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特区”.其涵义是“特”在教育观念上,是“特”在优质资源上,是“特”在自主办学上;其原因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寻求“新型”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是中外合作大学建设需要承担“先行”使命;其路径是实行“学院制”的大学管理制度,是构建“治学式”的学生学习体系,是创新“客观性”的教育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澳门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594年当时的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创办了圣保罗学院,这是亚洲第一所欧洲式的大学,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摇篮。圣保罗学院创办比日本东京大学的创办(1877年)要早283年,比中国大陆最早创办的近代式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年)要早285年。但可惜到1835年1月圣保罗学院因雷击起火付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月上海高校一些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出现聘请“兼职教授现象”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评出。武汉大学的“异步并行算法”等69项获基础性研究一等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宁波市大气环境区域评价和规划研究”等12项获应用研究一等奖、石油大学(华东)的“加长喷嘴牙轮钻头”等4项获推广应用效益显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陕西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提出了“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统称“四个一流”建设.对于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建设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就是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和一流应用型专业.安康学院在2014年被确定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以后,围绕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一流应用型专业”开展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大学正处于历史转换期。据官方统计,每满十八岁的入学数以1992年为高峰,逐年递减,至本世纪末将由1992年的205万人减为150万。大学经营将进入“冰河期”。日本全国共有大学523所,加上各种短期大学(三年学制)达1114所。迄今为止,隶属于文部省的上述国、公、私立大学、短大,从大学的组织经营到具体课程设置,乃至教育环境等都置于文部省的严格规定限制下。随着大学升学率的提高(1992年大学入学率为39%)即出现了大学的“大众化”。再加上国际国内社会条件的变化,要求改革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1991年7月文部省终于修改并制定了新的大学设置基准。全国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文(见《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4期)中,曾经讨论了“大学国际化”的内涵,剖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国际化”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讨论中国大学“国际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探求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途径与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文部时报》载文介绍,日本内阁文部省大臣官房调查统计课最近进行了一次“全国学校基本调查”。日本高等教育目前(1988年3月)的实况是:全国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其中本科大学474所,短期大学561所,高等专科学校62所),成人高等院校3152所,职业高等院校3918所。  相似文献   

16.
1.引言当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 Inter-net 通讯网络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计算机信息多媒体时代。这一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行业。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未来国策要最重视教育,15岁时就要会用 Internet。”日本于1994年8月在内阁设立了“高度信息通讯推进本部”,由总理大臣亲任本部长,全体阁僚任本部委员,提出“面向信息通讯的基本方针”。文部省按此基本方针,提出了“教育、学术、文化、体育行业中信息化的实施方针”。日本高等学校以学术信息网为主干网,各地重点国立大学为信息网点。各大学积极建立校园局域网(LAN),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多媒体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6):F0003-F0003
2007年11月4-5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清华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7)”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大学联合会(AAU)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校长,以及美国、日本、欧洲、中国香港和内地等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和学者,从“社会变迁中的研究型大学:性质、功能与特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及科研管理创新”、“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等四个方面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创新、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8.
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国际化”之热大学教育的“国际化”(Intevnationalization)或者说“环宇化”(Universalization)的倾向日益明显,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因而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且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乃至政府首脑的重视。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在1983年12月的国会竞选演讲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其中第六条明确指出:“为培养具有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应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改善外国语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尔后,他又提出“二十  相似文献   

19.
1999年6月18-19日,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齐聚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签署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文件——博洛尼亚宣言,为期十年的“博洛尼亚进程”(以下简称“进程”)正式启动,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掀开了新的一页。目前,参加“进程”的国家已扩大到45个。笔者6月份在法、德进行了一个月的高等教育考察。本文依据两国政府、国际组织官员和大学同行的介绍以及他们提供的有关文字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对该“进程”做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和方法 Helmut Schelskg指出:德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体制改革,总是在政治和精神体系发生全面动摇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大学体制改革的主导权总是来源于外部,尤其是国家政府的权力。德国历史上的大学改革的形式有三种:(1)教条主义的国家型大学改革。(2)团体型大学改革。(3)文化国家型大学改革。简单地说,大规模的大学改革,只有在国家权力的领导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纳粹政权下的国家政府权力对大学实行垄断支配,他们推行的改革方式,只能被称作“教条主义的大学改革”。而在柏林洪堡大学创立时,国家权力的代理人偶然成了大学思想的代言人,而且国家的主导权与大学的发展思想相一致,才实现了“文化国家型大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