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封建制五刑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刑罚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形成肇始于西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改革,历经魏晋南北朝,确立于隋朝,达800余年。本文对其发展脉络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五刑作为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主要内容,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五种主要的刑罚制度。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的五刑制度及其变化发展,对于学习中国古代的刑法以及刑罚制度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肉刑是一种摧残人的肢体的刑罚,它是奴隶社会中惩罚犯罪者的主要刑罚.由于封建社会是从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肉刑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仍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肉刑是一种野蛮落后的刑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统治阶级对刑罚认识加深,肉刑从法律上逐渐被废除了.肉刑的废除是中国刑罚史上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应当看到肉刑的立废完全是出于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肉刑这种刑罚只要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它永远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孝道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国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广泛传播,孝文化也传播到朝鲜半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孝道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曾是统治者维护其家天下的专制统治的工具。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工具的孝道和刑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孝道对中国古代的刑事立法、量刑和执行等方面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孝道教育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孝为做人之道的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从儒家的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了孝为道之本的思想。富阳市渌渚镇曾经是南宋大孝子周雄的诞生地。周雄以孝赢得历代百姓的尊  相似文献   

8.
孝道与亲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宽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孝道是指一定范围的行为规范,包括对父母和祖先表示尊敬、顺从以及维护父母的名誉和社会地位,无论自己健康或生病都要照顾好父母。  相似文献   

9.
吴礼明 《文教资料》2011,(19):90-91
孝的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它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的思想,而且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之德行的标准。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深入民心是农耕文明赖以维系的自然环境长期选择的产物,同时也是在此环境下的农耕生产方式长期屏藩、呵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孝道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宽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孝道是指一定范围的行为规范,包括对父母和祖先表示尊敬、顺从以及维护父母的名誉和社会地位,无论自己健康或生病都要照顾好父母.  相似文献   

11.
孝道漫谈     
笨子 《班主任之友》2007,(10):58-59
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老态龙钟,古人据此创造"孝"字──上老下子作服侍状。孝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善事父母者"。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踪迹可以寻觅到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应以中国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孝道意识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中学生群体在孝道意识和孝道践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中学生群体存在孝道意识缺失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中学生孝道意识缺失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在传统"孝道"形成的过程中,孔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在继承了春秋以前孝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把孝和礼结合起来,孝的含义由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转化,并使孝从以宗教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伦理意义为主,使对父母的孝成为一项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繁荣的农业造就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度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主体。宗法制度讲求氏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因此"孝"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上看,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礼教的熏陶和影响。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儒家孝道文化产生的基础主要是虞到周代时形成的孝思想和社会现象,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事亲”、“孝弟”,它有积极善良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儒家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涌现出很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事迹,且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弘扬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要继往开来,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建立新型的现代孝道观。  相似文献   

16.
如果对西方人谈起孝道,保准会弄得他们一头雾水,事实上,在英文里的确有“孝”这个单词——Filial,但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摩西十诫第五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英文的表达是“Hon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更多的是在说尊敬。而中国语境里,孝的那种顺从、谦卑、低人一等的姿态,在西方人那里是绝然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礼教几经洗礼,社会整体孝的观念日渐淡漠,大学生也不例外。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孝道缺失的社会现象,尝试探索一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高校孝道教育的有效路径,在发掘弘扬特色地域文化的同时,实现大学生孝道培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虞宁宁 《中国德育》2007,2(10):45-48,84
孔子是中国系统论述孝道思想的第一人。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爱是本源,敬是提升,忠是外延,礼是规范。孔子孝道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家庭、社会伦理道德,其精神本质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20.
孔门弟子曾子(前505—前435年)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继承孔子晚年对于政治的新理解,他致力予孝道的体系化和普遍化,担负起在中国倡导孝道的使命。他的工作,使孝道在仁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儒学在曾子的影响下,开始走向了下层民众,从而使其道德的和社会的成分都提高了一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子的学说对于儒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突破了对上无限服从的传统界限,儒学转向了以仁服人、以德治国的新途,为未来中国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