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础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掌握汉语言文学课程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汉语言文学课程更容易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把思政教育落实到课堂。探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提出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詹永华 《亚太教育》2020,(2):185-186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在中职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汉语言教学特点的分析,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目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样以提升人们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由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饱含的知识范围较广,在教学当中也较为随意,导致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和提高整体素养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目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对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规划,将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目当中蕴含的情感及理论教学材料持平,关注审美教育。这样一来更加便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目,这也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中一大重要目的。本文主要阐述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目当中的应用,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目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徐景宏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64+166-164,166
现代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目前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在语文学习和教育中并没有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引起足够重视和重点把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目都是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与丰富现代教学理念,以积极、科学开放的态度对待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与对接问题.本文在阐述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浅析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应用与发展方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90-191
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同样为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基本教学阶段开始,语文教学便贯穿其中,足以显示其重要性。相较初级语文知识教学来说,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便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化与改进,学生能够通过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语言组织功能。现代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存在本质冲突,它们存在一定的对接联系,两者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而在语文教育中,可通过语言表现、情感体验、写作训练、语言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提高课程知识的联系。本文则主要以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入手,研究了其四个方面的对接性。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性。为了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便需要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具体论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为强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基于此,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两方面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对两者对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地方性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征,创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强化人文素质、服务教师教育"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在开展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施汉语言文学教育,这就割裂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本文主要对如何提升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尤其促进了我国当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但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对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把汉语言文学当中潜在的感性与理性成分充分挖掘并合理平衡,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阐述了审美教育在当今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重要影响,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这种审美教育的渗透,能对日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一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修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莫德魁 《考试周刊》2014,(14):30-31
所谓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是把学生带入生活中,体验汉语言文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感、想象、社会背景及写真等索取素材。因此,只有用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和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素养,达到教育教学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樊超 《知识文库》2024,(7):21-24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则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等重要责任。因此,文章在分析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发现了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忽视、教学方式落后、评价体系陈旧以及审美能力培养缺失的问题。并从课程体系、学生自信、教学方法、语言实践、文本解读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新时期的教学对策。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推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对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审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学校缺乏重视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本文就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促进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中的有效融合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推动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开展和进行。但在新形势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深度完善,合理调整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深度激发汉语文学教学中潜藏的审美教育,是因为其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意义重大。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探究审美教育的内涵,提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对策,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是彰显中华文化艺术魅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鲜明表现文字艺术的一种独特体裁。汉语言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开拓艺术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故事、古诗词、文言文等文体,将不同种类、不同主题的文学内容以别样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提高了语文课堂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为语文教育增添几分色彩。语文教学贯穿每个教学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对语文的研究更透彻,充分证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各大院校设置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语文教育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性入手,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学不断地改革,教育制度不断地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受到重视。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小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逐步进入了状态。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重点在文学的理论上,小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实施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通过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加学生实践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孟鲁莎 《教师》2014,(28):35-35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就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专业揭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