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世经典《巴黎圣母院》的女主角爱丝美拉达风情艳丽、单纯善良,追求纯真唯美的爱情,然而却被无情的命运捉弄。爱丝美拉达为爱而活,也因爱失去了生命。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作家雨果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曲折的笔触,描写了爱丝美拉达充满悲剧的爱情哀歌。  相似文献   

2.
巴黎是一个繁华之地,它就像在丑恶中盛开的美丽花朵。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描绘了19世纪的这块腐朽而繁丽的土地。人性的污浊与异化让罗德.福罗洛自囚于黑暗的牢笼,他是教会的牺牲品,也是教会的刽子手。他的养子卡西莫多长相丑陋,但心地单纯,是黑暗中的光,在爱斯美拉达死后,他杀死了一直敬爱的养父,在爱斯美拉达的墓穴中自杀。看着心爱女儿赴死的母亲、不容于这儿的完美化身爱斯美拉达,他们都是悲痛的灵魂,无法抗拒整个城市的走向,死亡在她们身上绽放出圣洁的光……  相似文献   

3.
爱斯美拉达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出的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多作为真善美的化身被视为欧洲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光彩夺目的美好女性形象之一。论文则试图阐述爱斯美拉达所具有的三重身份:美貌的女神,痴情的女人及充满诱惑的女妖。  相似文献   

4.
爱斯美拉达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出的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多作为真善美的化身被视为欧洲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光彩夺目的美好女性形象之一。论文则试图阐述爱斯美拉达所具有的三重身份:美貌的女神,痴情的女人及充满诱惑的女妖。  相似文献   

5.
传统类父母的、无条件的,类神的博爱式教育爱的框定分割了人性。长期以来,教育爱施予主体的教师的人性两面性在研究时被加以规避。把教育爱进行奉献和给予的单向划分是有缺陷的。教育爱的框定应该是多维的。在教育爱的内在构成上,一直存在着利己和利他的双重品性。教育实践领域的诸多问题正是因为教育爱的内部失衡,在于教育爱双重性没有得到良好的调和。  相似文献   

6.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宽宏大量,是一道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巴黎圣母院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受副主教的指使,去劫持善良美丽的吉卜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后来皇家卫队救下了姑娘,抓住了加西莫多。加西莫多被绑在绞台受刑,他口渴难熬,没有人给他水喝。爱斯美拉达却抛却前嫌,走上绞台,把水葫芦温柔地送到他干裂出血的嘴边。  相似文献   

7.
我们打破以往《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的窠臼 ,运用弗洛伊德有关理论、人类审美规律以及个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等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进行阐释。爱丝美哈达是自然人性的代表 ;克洛德的自我受到双重折磨的夹击 ,处于被撕裂的痛苦之中 ;加西莫多是人类不幸和人性悲哀的象形符号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刘庆邦一直关注、探索着人性,不断向人性的深处掘进.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写爱与美、恨与性,但并不以奇以怪取胜,体现了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刘庆邦对人性的切入点是善与恶,他在细节上的着力表现和善与恶的转化,使得人性单一但并不单调,强化了审美效果.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做法在当前的文学创作背景下将不断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的作品《虹》以对爱与美的追求为主题,以人性的和谐完美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以三代人的爱情生活为载体,崭露了人性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历程和对于工业文明的控诉。所有这一切展示的都是对作为最高存在的生命之礼赞。  相似文献   

10.
郑振铎的散文《猫》通过对三妹及张妈等边缘人物的塑造,以假爱与真怜背后人性的自省为切入点,揭露趋美避丑的偏见、否定利己主义伪爱、批判专制暴虐恶性,促使读者跟随作者剖析人性,反省自我。  相似文献   

11.
湘西世界在过去一直保持着一股单纯清新的气息,作者沈从文在他的佳作《边城》里想把一幅风俗、人性皆美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然而,现实中的边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力图挽留这美好的边城,可是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幅美好风俗、人性走向崩溃的现实画面。  相似文献   

12.
《巴黎圣母院》虽已读完,但我却仍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不可自拔。仿佛剧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没有死,她还活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3.
缝隙     
一个人,最吸引我们的,就是人性的缝隙袒露的时刻吧。塞林格的《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中,那个女孩子引起主人公注意的动作之一,就是她在合唱中的心不在焉,以及她的鼻翼翕动,那说明她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表现了川端康成对美的独特追求,那就是力图从“丑”中挖掘美。《睡美人》是具有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性自我完善,表现了人性升华的美;小说以丑为题材,但能化丑为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从丑恶堆中复活出来的人性之花;作品中女性裸体美的表现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品位达到更高的层次。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睡美人》斥之为“颓废”而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美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艺术命题.影片《金陵十三钗》恰到好处地将这两个命题融会到一起,将这种美的融合渗透在主题、音乐、画面等多个艺术层面,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动人的秦准之歌.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一方面,作家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理想中的田园乌托邦,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人类之爱等集中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性神庙;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使这种美的存在同时被解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从而使整部小说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9.
人性悖谬在文学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世界存在压抑与反压抑,人类不能寻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形成人性悖谬。卡夫卡的小说印证了由内在的压抑和外在的压抑形成的人性悖谬。但人性的悖谬开创了世界的美和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国的《红楼梦》和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从正面或负面都体现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本义在于基于人性,顺应人性,并以提升人性为目的。然而,在今天教育被日益技术化、理性化、功利化的情况下,倡导人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性化教育的实施应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