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要重视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故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和“发展”。而要了解历史上的人和物的变迁,就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之中。因此,学习历史必须要有确切的时间观念。要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探究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离开了时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马克·布洛赫所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2.
邵红美 《考试周刊》2010,(8):172-173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懂得一点“留白艺术”.它的运用可以让中学历史课流光溢彩,中学历史课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二是在空间上留白.让学生有参与的余地:三是在约束上留白,让学生有言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古代圣贤也说过“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概念 ,但是在学习方法上常常不得要领。为此 ,我们在每年的初三教学中 ,颇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时间记忆是初中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更是初三学生的绊脚石 ,因为他们要记忆和了解的历史时间太多 ,只凭单纯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 ,既不容易掌握又容易遗忘 ,在此我总结了几种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1.特征记忆法。此法就是在识记对象上找出其本身的某些特征。如“一肩挑”年代 ,…  相似文献   

4.
现代“左翼文学”作为一种与政治密切联系的文学类型,其文学史上的历史评价并没有因为在时间长轴上拉开距离而愈见清晰,而是困于它与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交错混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种种非历史化的定性。“左翼文学”欲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反映到“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整体理念上,正是一条不断“逼进客观”的行走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关联性”是翦伯赞提出认识与把握历史本质的重要方法。具体而言,所谓历史关联性就是指历史在“时间上的相续性,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之不可分裂性的问题”[1]。通过把握“历史关联性”中时间、空间、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四个基本要素梳理教材线索、建构教学主题,是解决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线索广、内容多、教学时间紧”问题的重要方法,对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一、从历史“时间的相续性”  相似文献   

6.
人们把通过言语进行的教育称之为“言教”,把教育者身体力行进行的教育称之为“身教”,但还有一种无论在利用率上还是在历史的悠久上都可以与“二教”媲美的方法——惩罚,却没有被人们冠以“×教”之美名,为议论方便起见,笔者姑且将其名之曰:罚教。说起“罚教”的历史,鞭笞恐怕是较早被广泛运用,并且流传时间较长的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如今历史教学的困境即没有对它的终极目标——“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有效历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学”,其目的是人文教育,其教学方式也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究式学习就是实现历史人文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现实的质疑性体悟及其对人生“原点”和“终极”永不停止的追问,使鲁迅对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确定性时常产生怀疑:一方面,历史上的悲剧、喜剧和闹剧在现实中轮番上演,使他感到现实对历史的重复及其与历史在本质上的相似性,于是觉得:“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①过去、现在、未来,似乎搅成一团,成为一种凝固而又坚硬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间无尽的悲苦,使他感觉如生活在地狱中一样,由此使他产生空间上的错觉:“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  相似文献   

10.
徐彦琳 《新读写》2014,(2):32-33
与历史对话,是一种穿越;与未来对话,也是一种穿越。但有没有搞错,与自然对话也是“穿越”吗?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打开思路想一想,“穿越”就不仅仅停留于“时间”,它也存在于“空间”。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学法     
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和表现:思想上轻视,认识上肤浅,方法上简单,时间上投入少。原因是:首先,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在师生的心目中只是一门副科,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不一定是必考科目;其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明确的动机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当然更不会有方法可言。下面笔者就“历史是什么”和“怎样学习历史”来谈谈历史学习。历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很显然,我们所学的历史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历史时间”十分繁多,记忆“历史时间”又是学生们学历史最烦恼的事情。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时间”的教学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一、谐音记忆法。这是一种利用谐音的汉字,把某些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来记忆的方法。如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可用谐音“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来记。二、联想记忆法。这是一种借助联想,在熟悉与陌生的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便于记忆的方法。如,根据“爱国之心,人皆有之”可推想出拜伦是英国人,因为他崇“拜”首都“伦”敦。三、数字记忆法。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运用数字运算来记忆。如,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的时间是1578年,可分解为“15=7+8”来记。四、形象记忆法。对有些历史知…  相似文献   

15.
在《洼地上的“战役”》里,起初路翎当欲描绘英雄的故事,记载一次抓美军俘虏的战役中,年轻新兵阵亡的故事,但随着叙事进程的展开,却将英雄的故事写成了爱情故事,而且通过叙事技巧产生了几乎颠覆“领导权”的效果.文本如何记载历史?在历史时间、叙事时间以及心理时间的拉锯和构设中,如何在叙事话语中潜藏自我的感受和判断?叙事者使用了何种叙事策略,有何叙事意图,从而发出了一种与正史不同的声音?论文立于叙事学角度,从“背离作者的叙事者”、“‘偷窥’的意义——全知全能”、“复调叙事中‘独白’功能”三方面,对路翎《洼地上的“战役”》进行细读分析,在叙事机杼中探勘些许战壕掩埋着的历史的残垣碎片.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由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塑造的 记者:您的专业方向主要是史学理论,那么在您看来,“历史”究竟是什么?王学典: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我个人来看,“历史”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实在的历史,即客观的历史,这是已经发生过的、作为一个实fS--曾经产生又已经过去的事件、人物,政权等;另一种则是描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历史的“另一面”,是指曾发生过的、但教科书没有涉及、被忽略、不受关注的一面。随着考古发现、档案解密、文献资料挖掘的成果不断出现,历史学研究呈现动态发展趋势,而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知识则呈现一种相对的“静态”,导致教科书上历史知识的相对滞后,教科书上的“历史”与发生过的历史之间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试题是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没出来前,关注作文试题的人们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是因2010年考生群体性倒在《吴兴杂诗》哲理性立意的这道“坎”上。第一时间看到“时间在流逝”的作文试题,我们陡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有一种“倚马可待”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豳”地所在很长时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论证,证明传统说法即“豳”在今彬县、旬邑一带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并且就是历史上的“豳”地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