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山清水秀、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茶峒小山城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纯朴的湘西少女翠翠如何在“现代”文明之风的浸浴下以及爱情的折变磨难下,逐渐从半原始的自然状态成长蜕变为“成人”、“社会人”的故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成长”的小说。在行文中,作者多处以“长大成人”“大了”“成长”“长大”等词,昭示翠翠走向“成人化”和“社会化”。从《边城》的文本解读出发,翠翠的“成长”处在三个“变化”之中。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翠翠出生的湘西茶峒小山城,风俗淳厚、人情质朴、重…  相似文献   

2.
以随笔的方式来写文艺评论,难度很大;用随笔的方式把人物写活,难度更大。本文以随笔的方式评论沈从文的名著《边城》,评论《边城》中的小女孩翠翠,阐述她的天真与淳朴,描摹她的渴望与期待,下笔细致入微渗透灵魂,实属不易。作者先是写翠翠在渡口站在木船上的期待,那是因为她有了思念,有了爱。面对湘西的山、面对湘西的水,和远去的心上人,翠翠在等待,她心中隐藏着美丽,隐藏着秘密,她望穿秋水,感受着冷冷的风,固执地坚持着。作者写出翠翠的真诚与执着,把一个天真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翠翠纯真的期望,同时也使人为翠翠的纯真的爱而担心。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翠翠真情背后隐藏的热情与失落,指出翠翠在生命途中为了爱而不懈地追求,在追求中更加显示她的个性,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炽热的爱和为了美好的爱情而苦苦等待,为了爱情而苦守渡口。尽管爱情也许永远地遗失了,但她的信念却不会因此而失去美色。作者在评论翠翠的独特时,不仅写出她内心的期待和美丽的心灵,而且着重写出她那永不泯灭的信念,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正是本文最为打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边城》中翠翠这样一个清纯可爱乖巧伶俐的少女形象给每个读者都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感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是什么使得读者产生这种特殊的感受?作者认为是文本中呈现的翠翠与祖父之间的亲情,以及她极为微妙的爱情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翠翠与傩送这对痴情儿女凄美温婉的爱情故事,世人皆赞,世人皆叹!而我则十分鄙弃他们这种似有似无、欲求不求的爱情。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放在最高地位,只不过当成水中月、镜中花罢了!历史上的伟人不是在高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吗?拿破仑不也呐喊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吗?梁山伯、祝英台不也为了爱情双双化作彩蝶了吗?爱情使一个人抛舍了自己的一半给自己所爱的人,又从她那得到新的一半。翠翠的懦弱让她失去了一个最好的追寻爱情的机会,没有抛舍一半,又怎么会获得新的一半呢?傩送的离家出走更…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沈从文所构筑的艺术化边城世界魅力独特,影响深远。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清纯可爱的乡村女孩,她也是作家笔下美的化身。她的爱情朦胧而又凄美,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相互交融的角度,探析天真善良淳朴爱情的苦痛、无奈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感悟湘西世界中至善至情至痛的爱情和人性。  相似文献   

6.
高爱国 《语文知识》2013,(3):129-129,60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结尾处为翠翠安排了一个永远等待的结局:“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描写了湘西美丽的山水景观,在这样的山水景色之中,却演绎着翠翠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述之:翠翠的成长历程是孤独的,情感的成长却被人为地安排着,内心世界终不为人知,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无法使她放开的去爱。总之,翠翠的悲剧终没逃离宿命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边城》被誉为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而其中印刻在脑海里难以抹去的便是翠翠。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文学形象,是全书之魂。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正是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身躯;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澄澈透明的眸子;碧溪衢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决不世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的名作,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社会为背景,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的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茶峒河畔的渡口,住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热情,乖巧、伶俐、健康。她就是大自然的女儿、是“美”的化身。她十五六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她和傩送的爱情是纯洁的、真挚的,不是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然而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在她身上,有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她是小说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10.
小说《边城》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然而,在人教版必修5的《边城》(节选)中,“从不动气”的翠翠却背‘三骂”。这“三骂”,是否有...  相似文献   

11.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12.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白大省是一个天性善良、仁义的女性,她的核心性格就是善良。如果说白大省的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铁凝在此也毫不犹豫地彰显自己对善良的推崇。铁凝把白大省放置在爱情经历、与同性交往和家人关系中,诠释彰显她本真的善良本性,以及在现在和未来的生存角逐中无所适从的悲剧,在白大省的生存悖论和困境中诠释了她丰富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渭塘奇遇记》是瞿佑《剪灯新话》中一部抒情色彩很浓的爱情喜剧,而透过喜剧背后可以看到瞿佑本人对美好往日的怀旧之情。其故事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还采纳了《本事诗》崔护谒浆故事的叙述结构,并受到了《本事诗》"缘情而发"文学主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上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细腻的生活触觉,写出了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词作,抒发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愁情。她的一生坎坷跌宕,堪称为"愁"的化身。而在这位登峰造极的言愁高手的笔下,有迤俪清新的少女闲适之愁,有闲适慵懒的相思之愁,更有思乡忧国的切肤之愁。李清照更以自己独立的女性人格矗立于封建的男权统治之下,用笔下的愁情抒写爱情之痛、家国之痛、女权抗争之痛。  相似文献   

15.
艾丽丝·门罗的中篇小说《幸福过了头》叙述了女数学家索菲娅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历程。门罗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家乡巴利比诺、求学之地柏林、获奖之地巴黎、就职之地斯德哥尔摩之间的地域转换,为读者呈现出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理想的“实现”、对理想和爱情妥协及自我意识的重建历程,揭示出在父权社会下,知识女性追求理想和爱情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6.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17.
赵衰述论     
赵衰是赵氏在晋国奠定"立家"基业的关键人物。在波谲云诡、诸卿并立的晋国政坛上,他凭借着韬光养晦的政治谋略和为人谦恭的处世风格,不仅跻身于晋国政治权力的中心,而且为赵氏在晋国的"立家"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代传奇小说《崔护》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告诉人们:情非小事,可以生人,亦可以杀人;君子于情不可不慎,不可以情害人。明确提出“君杀吾女”的命题,为久已隐含在唐人小说中批判文人士子以情害人杀人的思想认识最终点题;赋予农家女封建士族正妻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农民一定的尊重;生动描写女子主动示爱,充分肯定了女性追求和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等是其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On the December 25, 2020, Prof. Lu Jie, the Emeritus Professor and former Dean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assed away. The sudden news struck me and recalled my nearly 30 years’ friendship with Prof. Lu since 1991, stirring up also my memories of pre-1949 Christian colleges of China,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of love” at Ginling College an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from the time of Prof. Wu Yifang, Prof. Minnie Vautrin, Prof. Tao Xingzhi and Prof. Lu Jie. In this paper, I shall recall the various meetings with Prof. Lu Jie, and how her life has inspired my re-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love” in China. I shall relate especially her humanistic educational ideals,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for life” and “cultivating human beings” with Pr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 of love.” Their educational ideals reflected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and Ginling Colleg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China. Though the two colleges had brought in a Western style of education, they had exemplified good models of indigenization, especially regarding how humanistic education could become Sinifized in Chinese soil today.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阿毛姑娘》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文本,它容纳了作家对于女性命运非常密集的思考,而以往的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不够。在经济基础上,阿毛的悲剧首先是贫困的悲剧,穷是所有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在女性权利上,阿毛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派定了终身的代表。在知识启蒙上,阿毛的无智无识直接导致了她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在物质欲望上,都市欲望的无限膨胀与欲望的无法满足之间的鸿沟使阿毛坠入无底深渊。在精神生活上,阿毛遭遇了爱的无法满足的悲剧。多重人生悲剧终于导致了阿毛之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阿毛是都市被动现代化过程中殉难的受难者的隐喻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