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鲁迅和王国维代表着古典批评的终结和科学意义上的近代批评的开端。他们都批判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而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了西方文论的营养,在谋求中国文论的新的出路中,在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发挥了渡桥的作用,把中国文学批评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鲁迅在新的建树方面超过了王国维。鲁迅站在爱国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把西方文化、文学的“新声”引进近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注进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在这方面的业绩集中体现在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一系列科学、文学论文——特别是《摩罗诗力说》(载《河南》杂志1908年第二、三号)一文里。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古代文论未能实现现代转换 ,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古今文学形态、意识形态与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及理论形态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 ,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困难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应跳出“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来探求新的道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是以现代化为“体” ,以中外文论资源为“用”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其深层原因乃是王国维由先前过分倚重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和文学问题到后来自觉地融通中西,甚而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中化西的学术思维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其前后期不同哲学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的文论建设,亦处于一种“西化”(现代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焦灼张力之中,通过对上述王国维两种不同的学术言说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或许能为当下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北齐颜之推文论思想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体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6.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代文学宗师茅盾。具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他以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批评家的独特眼光,对阮章竞等四位当代秀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细致而中肯的批评。从古典文论的角度来看。其采取的批评方法、衡诗标准和所强调的艺术想象,都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过去、现在若干维度的非线性游弋中跨界之旅的结果。在“中国形态”这一标识性概念的统摄下,以唯物史观为文学批评指导思想,文学意识形态功能为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具体实践为文学批评现实品格,人民大众为文学批评基本指向,建构和生成一系列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未来指向和先锋意识的批评理论、批评标准、子概念与新方法。传统文脉资源及其当代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绵延而独特的源头活水,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让“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用自身话语模式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展开对话交流,以拓展其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以少总多”说以其深刻的思维赋予中国文论以理论深度,又因诗性智慧的有力驱动,使中国文论凸现了具象思维的光辉。诗性智慧运思方式凭借“象语”作为手段,使“以少总多”说的理论肌质愈益丰满,也使文论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此催生出发达的诗性式操作智慧,为中国文论的实际批评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比兴”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属于尚象维度,其特点是由象语语义容量的充盈支撑起丰富的诗意空间,而对其进行本质规定的正是“以少总多”式的运思方式,使其深契于尚象传统和批评实践,再经由历史的流变,终而成为中国诗学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0.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4.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5.
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自我”“印象”等中西文论观念巧妙结合,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在承续中国古代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西方文论中对于文学和批评的现代认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批评体系。这为当下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文艺理论体系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坚持三足鼎立:文学审美化、理论中国化和理论实用化,在此框架内以美感为主、思想为辅,沟通文学的古典与现代形态,兼用中西文论资源,促成批评与创作互动,试图建构中国化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文学本位、中国本位、批评实用本位三个角度剖析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可以揭示其独特的内质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齐颜之推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质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文体样式与批评话语两方面探讨了《人间词话》的文体特点。在文体样式上,《人间词话》表现出对传统“诗话”的继承、兼综与超越;在批评话语方面,王国维对传统的文论范畴、术语进行了改造,试图创造出内涵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范畴、批评术语,这些做法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有着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作为一剂医治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良药被广泛的热议与研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牵涉到"如何转换?","怎样转换?"的问题。在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朱光潜《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给我们提供将古代文论转化为现代批评话语的方式: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当代学者提出了古今对话的策略,使古代文论通过古今对话、现代阐释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