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2.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高中生当然应该读读《红楼梦》,把《红楼梦》列为语文课程内容也是理所当然。可是,《红楼梦》确实不好读,怎样在高中语文课上组织引导学生去读,也确实需要费一些心思。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红楼梦》只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到“有感情地朗读”时便总认为读某段文字读出某种既定的语气,读得有声有色便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对某篇(段)文章的自我感受和独立见解。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每个人读某段(篇)文章,都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4.
万庆 《江西教育》2004,(18):13-14
一、善于激励,营造对话互动的平等性案例:《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3册)(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生: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虫牙,……”(同学们笑了起来,吓得他不敢读下去了)师:(亲切地说)没关系,你把“蚜虫”读成了“虫牙”再读一遍试试。(生再读,还是读反了,同学们又笑了,他本人也不好意思,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不说话)(师当时想,怎么第二遍会读错呢?脑子里突然闪现,他妈妈向我请假带他去看医生的事,说他生了虫牙。“虫牙”这个词可…  相似文献   

5.
读写新闻     
某女生读了情况不妙《红楼梦》余养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他读初中的女儿读完《红楼梦》以后情况不妙,首先是变得不爱说话,时常出现忧郁状,接着又发现她作业没有先前认真,甚至还有些题目做错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她说做人没什么意思,“反正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父亲又问:“怎么会什么都是空呢?”她说:“你看贾府,那么富贵,那么繁华,最后不是变成白茫茫一片?”直到这时,作父亲的才感到问题严重,才知道女儿是看《红楼梦》看得入了迷。余养健由这件事情引发了许多关于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思考,他认为,在让学生读名著前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读了《读者》这本杂志中的《你死了谁会哭?》一文,有很深的感触。文章记叙了“我”、妈妈和奶奶在上山去挖番薯的路上,看见有人出殡,前后左右围着许多人,他们都失声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那场面非常感人。奶奶说:“这人生前一定做了许多好事,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他送行呢?”当时奶奶还说了许多话,“我”只记得一句话:“你死了谁会哭?”  相似文献   

7.
绛珠之泪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风,是风翻开了《红楼梦》;泪,是泪滋润了《红楼梦》。那涟涟的泪水,好凝重,好凝重,是深情而又绝望的绛珠仙子之泪。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何止是诗歌,曹君泪洒红楼,这《红楼梦》不知倾注了曹君多少的泪水,不知承载了绛珠多少的眼泪。千年前,她说过“: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千年后,她带着“水…  相似文献   

8.
焦平 《语文知识》2014,(10):69-71
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写促读”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将归纳、领悟的《红楼梦》“阅读成果”转化为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最后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对《红楼梦》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也深化了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我长期坚持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引领《红楼梦》阅读,实现了有序、自主地建构《红楼梦》人物体系与情节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佳佳读小学4年级。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暑假里,除了写作业,他还要读完妈妈给他买的10本中外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诗经》《基督山伯爵》《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沙恭达罗》……和佳佳的妈妈一样,在暑假给孩子列出名著书单的家长还有很多。然而孩子们却并不喜欢读这样的书佳佳说他最喜欢的书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一看童话,妈妈就说我在看闲书。”佳佳一肚子委屈。长期关注儿童文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谭旭东说:“许多家长都不太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课外阅读,他们都以为读大部头的名著,读西方文学经典就对孩子好。对小学生…  相似文献   

10.
周汝昌同志著《红楼梦新证》增订本于1976年4月出版,著者在他的重版后记中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交给我的任务,原系旧书重印”,“重印它主要是给红楼梦研究者提出一种供批评参考用的历史陈迹”,“另一方面又因既然已无旧纸型可以利用,就想乘重版之便,把后来发现的有关史料加进去,希望它还能有一点用处”,“说是修改,其实也只是字句枝节上的变动”,“在增订上,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史料方面”,“有时我加了按语,记下个人的理解和看法,……我想读者……还是愿意看见带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12.
我因为要写《〈红楼梦〉中的“星命”学》一文,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原书,越读越觉得小说中的“命定”思想“遍被”全书,很值得研究。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方面探讨,所以在那篇小文中说了一句“另写专文讨论”。其实,这是大题目,可作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如我写的“红边”小文,只能是把问题提出来,用文雅一点的词表达,收做“抛砖引玉”。我愿意“抛砖”,能否“引玉”来,那则看人们的兴趣了。记得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死生有命,富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看见老师在讲台上那神气的样子,便羡慕极了,总觉得他们像魔术师,能让一个个没有文化知识的小学生变得聪明起来,学会很多东西。他们真了不起!我也希望长大了能当老师。这不,机会来了,我的愿望提前实现了。我的爸爸是南方人,普通话讲得不太标准,好学的他请我来教他普通话,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一来,我可以尝尝当老师的滋味,过把做老师的瘾;二来嘛,平时都是他训我,这回,嘿嘿!……教学开始了。我神气十足地拿着“教鞭”,指着书上的“蓝鲸”二字,一本正经地对他说:“爸爸同学,请读这个词。”爸爸小心翼翼地读着“南京”,我板着脸,严肃地说:“…  相似文献   

14.
有凤来仪     
毛泽东说过没有读完五遍《红楼梦》不算看过《红楼梦》。听说那些“红学”专家们一生都在阅读这本奇书。所以现在下笔总有些战战兢兢了,对《红楼梦》我真的没有认真钻研过什么,仅凭自己的喜怒写评论,我怕会被“红迷”骂死。  相似文献   

15.
脂砚斋在评红时曾多次提到曹雪芹“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据他称:红楼梦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回目。只因他念可卿“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且此二件事,又非“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意令人悲切感服”,所以命曹雪芹删去此回。而曹雪芹果真“大发慈悲之心”用“史笔”“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其实,曹雪芹以“慈悲之心”,含丽不露的“史笔”来处理笔下人物,不仅此一端。看到这一艺术特色的也不只是脂砚斋。佚名氏在其《读红楼梦随笔》一书中,他历数了《红楼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写高考作文,要强调"中心明确"呢?我们读《红楼梦》,能概括出这样一个中心吗?鲁迅不是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为什么考生就应该写一个"中心明确"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死亡意识三题凤文学《红楼梦》是一座大观园,二百多年来人们倘佯其间,潦开层层幕纱,饱览其中琳琅风光。由于视角、眼光的不同,人们所见也就各种各样,有各种不同的感受、理解。在众多的鉴赏家中,鲁迅先生可谓别具只眼。他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  相似文献   

18.
序《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没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社会历史意义,早有众多的“红学家”论述。鲁迅先生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不是从政治的角度,而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红楼梦》,那么,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从中了解本行业的过去,并从各个方  相似文献   

19.
读书,是人们运用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的途径。读书的效果,既同读书的方法有关,也同读者的思想品格有关。鲁迅在谈到读《红楼梦》时就说过:“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相似文献   

20.
那天教的是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粗谈了各自对某些文句的理解后我注意到成绩很落后的杨陈枭同学涨红着脸、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就请他说说在想什么,他说“我有一个疑问,课文中说教室里很安静,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既然谁都不去注意,那么是谁看见了这些小虫子?”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提问。教了好几轮《最后一课》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学生为大师挑刺呢,对啊,小虫子是谁看见的?我热情地表扬了他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然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作家为什么说‘谁也不去注意’?”学生们有的说“为了说明大家都深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