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及其回声对联系的使者—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的毁灭性影响。文章也指出了马拉巴山洞及其回声的象征意义。最后指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必须要基于两个国家的平等之上。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3.
胡翠芬 《海外英语》2011,(6):237-238
在《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山洞之旅营造一种神秘和混乱的氛围,暗示了阿德拉和穆尔夫人无法了解真正的印度,西方的理性和宗教无法解读印度的神秘,东西方之间的联结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小说《印度之行》中的穆尔夫人是作者福斯特心目中基督教的代表人物,文章通过她的印度之旅,尤其是在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里的经历,使得她单纯的基督教观念有所改变,她甚至对自己一直信仰的博爱的上帝产生了怀疑。间接反映了当时以福斯特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巨大的信仰危机,也促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真正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运用象征结构讲述了两位英国女士--驻印法官朗尼·希斯普洛的母亲穆尔夫人和未婚妻阿德拉去印度探亲的历程.象征主义结构在作品中的运用达到刻画人物,渲染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不可能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建立友谊的宿命主义色彩.文章拟对此作品中象征结构的运用作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6.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一部最成功的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昭显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是造成种种悲剧的症结之所在.本文从"联谊会"的失败;马拉巴山洞游玩的悲剧性结局;穆尔夫人客死他乡;菲尔丁和阿齐兹友谊的破裂四个方面来论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殖民统治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7.
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直被当作反殖民的经典小说来阅读。该作浸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殖民主义的痛斥。在后殖民理论兴起之后,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本文从小说中作者对印度的描写和人物刻画以及话语分析入手,揭示了作者在叙述中固有的西方立场。福斯特虽然竭力来避免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极力推崇人文主义,但是他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也不能避免的落入了东方主义的视角。在《印度之行》中,作者无意识的贯彻了其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的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8.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笃信“唯有联结”。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作者延续了“唯有联结”的主题,然而读者却看到作者“联结”的徒劳。本文解读了《印度之行》中几类“联结”的失败,指出殖民主义是“分离”与“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使玄学小说化了,借助于节奏、意象、象征、神秘气氛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氛围和心绪,或给予暗示、激起联想、创造美感,或丰富意蕴、深化主题、揭示哲理,《印度之行》中的意象编排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思索和认识,而节奏则是他的表达美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与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夫并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的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一生仅仅写了六部小说,其中的《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笔者试图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角度解读这部经典文本,探讨《印度之行》中英印人和印度人的关系,逐步揭示其背后殖民地宗主国和从属国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依据,搜索国内20年《印度之行》研究论文,并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等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力图回顾《印度之行》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流变及现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浅析《印度之行》的人道主义思想王维蓉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盛名不衰,被公认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根据自己1912年和1921年〔1〕两次亲临印度的经历与感受写成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自1924年发表至今,已被诸多评论家公认为西方现...  相似文献   

16.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17.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经典男性人物形象—朗尼、菲尔丁以及阿济兹进行分析。三者背后都折射出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剖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寻福斯特的反殖民意识与后殖民主义书写,以期为《印度之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小说《印度之行》从始至终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首先,同存在主义文学一样,"荒谬"和"痛苦"是《印度之行》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在广阔的印度背景下的世界的混乱和世事的荒谬以及存在的无意义。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小说运用了象征这一现代手法烘托主题。福斯特笔下的那些山洞与存在主义文学中的许多意象极其相似。无变化、无意义、空荡荡、令人昏乱的马拉巴山洞象征着一个人类必须面对但又无法了解的宇宙。  相似文献   

19.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种族压迫,表达了复杂的反殖民思想。小说中英国殖民者菲尔丁和阿德拉试图冲破种族与政治的束缚,瓦解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及东方主义话语了解印度,构建英印和谐共处的桥梁并建立与印度人民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