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印度宗教文化浓厚,种姓观念根深蒂固,教派主义对政治的渗透、种姓政治的出现不断冲击国大党政府的世俗主义政策,也动摇了国大党的一党主政地位,使印度出现多党竞争执政格局。而家族政治的延续既使民主政治受到伤害,又为民主政治的推行发挥了作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的结合一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政治现代化找到合适的方式,推动了政治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印度被称为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印度独立后出现家族政治,自1947年到1989年,尼赫鲁家族三代成员担任政府首脑长达38年。2004年及2009年大选,国大党获胜,家族政治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家族政治显然与民主制原则相背离,使印度一度出现独裁专制现象,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但家族政治在印度特殊历史环境下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是印度穆斯林联盟的领袖,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巴基斯坦国家的奠基者。在南亚政治舞台上,他对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合作与决裂进程的影响很大。1937年前,他主张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团结合作,通过宪政的方式实现印度自治。其中1916年,他促使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达成勒克瑙协定,这是印度殖民统治时期两党达成的唯一团结协定。1937年印度省议会选举,国大党在八个省中取得了多数,并组织了政府,开始打压穆斯林联盟,使得真纳逐渐转向穆斯林民族主义,他继承了"两个民族"理论,对国大党实行不合作政策,最终导致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决裂。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印度建立了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独立60年来,印度在政治上保持了基本的稳定,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政治体制。但是现代政治体制与传统社会结构的矛盾也使其政治发展波折不断,而印度的现代政治体制则发挥了政治稳定的功能,保持了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稳固性,这在动辄发生军事政变甚至流血冲突的发展中国家中是不多见的。总体而言,印度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运作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刁广利 《中学文科》2007,(11):46-48
【热点综述】2007年7月25日国大党领导人普拉蒂巴·帕蒂尔已于今天宣誓出任印度首位女总统,成为印度独立60年来的首位女总统。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给英属印度的两大宗教族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带来了灵感,他们逐渐有了现代政治的意识,并开始在英帝国提供的舞台上学习现代政治。时任英印总督寇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1905年孟加拉分割。它打破了自1857年兵变风波之后印度民族主义长期"蛰伏"的局面,开启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大门。孟加拉分割对印度民族主义产生了较大影响:印度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国大党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敌对意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7.
甘地主义是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体系,具有特殊的矛盾性,这是由于受到印度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印度教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印度早期国大党政治家的思想以及甘地本人在南非和印度的实践活动等诸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东欧各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一些领导人从本国实际出发,对本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进行独立探索,提出了人民民主道路,具有开创意义。但在冷战开始的形势下,苏联领导人通过成立共产党情报局,开展对所谓“民族主义”的批判,强使这种有益探索中断,转而推行苏联模式,使东欧各国后来的发展付出沉重代价,留下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9.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曾经领导印度民族运动的国大党,在它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从一个被压抑的群众运动的组织,变成了一个统治全国的政党。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发展,国大党的队伍,或者更确切地说它的上层领导集团却处于不断的分裂之中。系统地阐述这复杂的分裂过程,从而探索造成分裂的原因,对于了解印度的现实政治和展望它的未来发展,都会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领导人,是印度人民党的精神领袖,其创立的印度教徒特性理论对印度历史影响至深。印度教徒特性是一种独特的以宗教文化心理进行民族甄别的标准,包括共同地域、共同血脉、共同文化以及共同的法律和仪式四大要素,目的是要在印度建立一个以这样的宗教民族为主体的印度教国家。  相似文献   

11.
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学界对印度近代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印度不是从印度的实际出发,而是拿中国革命作为标尺套印度;方法论不正确,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少是扭曲的,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如我国学术界以往在研究印度近年代史时,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对印度民族运动先驱们总是过于苛求,用挑剔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不足,对其在当时的艰难环境下每迈出一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缺乏认识。这样评价民族运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驱实在是不公允。人们还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印度与中国国情相近,很早就成立了印度共产党,为什么民族运动的领导权会被国大党牢牢地掌握?其实,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国大党手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印度和中国国情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很大不同的一面。国大党掌握领导权不是偶然的,是由印度的国情,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国大党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民族主义的兴起及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促成塞舌尔政治现代化的启动。政党政治的发展及宪政变革的推行,最终使得塞舌尔迎来独立。1977年政变后,塞舌尔既定的英国式民主政治逐步被社会主义集权政治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苏东巨变后,塞舌尔又重新走上政治民主化轨道,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看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人权派根本反对独裁制度,主张民主政治;人权派的民主政治具体表现为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人权派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仿效英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政府逐步推进宪政改革,将现代民主制因素一步步移植到印度,因此,开启印度民主政治大门的首先是殖民统治这个外部因素。但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制的实行变成了印度的内在要求,宪政改革的推动因素由外因变成了内因。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以英国议会民主制为蓝本,以维护殖民统治为目的,在印度民族运动的压力下缓慢而被动地推进。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对印度政治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为印度独立后走上议会民主制道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英印政府挑动教派矛盾、诱导土邦分立对印度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28年上台的米勒政府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届民主议会制内阁,由于议会内部各党派之间的利益分歧和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它在执政一年多后便在财政危机和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声中垮台了.此后,随着总统权力的加强和德国政治的不断右转,最终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喜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之际,回眸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50年,意义深远。一、波澜壮阔的前进历程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划界,其历程可分为前30年(1949—1978)和后20年(1979—1999)。前30年是奠基创业,后20年是完善创新。前30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过了初创(建国后头七年)、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严重挫折(“文革”十年)、走向历史转折的过渡(“文革”后两年)等4个时期。这30年,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探索中也有过…  相似文献   

17.
魏玛共和国时期,右翼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新“保守革命”。他们在非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疯狂反对共和国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鼓吹建立一个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和道德上统一的新帝国。新保守革命构成了纳粹主义的思想来源,右翼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实际上扮演了魏玛共和国掘墓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试析印度现代化分期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英 《历史教学问题》2003,(2):42-44,48
印度现代化经历了各有特点的三个阶段。英国殖民统治整合了印度社会,开启了印度现代化历程;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政府担负起了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尼赫鲁及英·甘地母子开创了一条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渐进变革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印度经济发展新的立足点,印度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政治观的一个核心内容。当时,它被引进到中国来,是属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今天,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仍然需要继承与发展五四的民主传统精神。所以,探讨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演变,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评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主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正的民主政治”是张君劢鉴于西欧议会民主制的弊端以及30年代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而精心设计的“第三种”政治方案。张的政治设计力图从理论上解决自由与权力的平衡问题,同时通过加强政府的权力以适应民族主义的需要。然而在现有体制内,张的目的不仅无法达到,相反,其偏于一端的权力主义倾向极有可能成为论证现存政权的借口。结果是,民族主义无法实现,民主、自由的价值也必然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