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留下的人格历史遗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与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有着密切关系.文章从君子与小人、圣人的关系、仁对君子人格内在要素的统摄、礼对君子人格外在表现的规定等三方面,考察了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2.
君子文化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孔子所培养的君子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生命意义感,可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对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仍存在借鉴意义。本文将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君子人格的修养路径两方面阐述和分析,进而说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君子不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英 《大学时代》2006,(11):46-48
本文从文本解读和孔子的“君子观”两个方面,寻找“君子不器”可能的思想内涵。指出“君子不器”不是才专与博的问题,“器”乃是一种君子人格状态的抽象,是一种“以礼修己”的人格表征,“不器”是说君子必须超越他律的“以礼修己”的范畴,而去追求形而上的为器之“道”。  相似文献   

4.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高扬“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后世儒家的文化人格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效仿的对象。尝试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建构的“君子人格”的形态等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孔子奠定了君子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1.君子应以仁义道德作为人格修养的核心;2.君子应具有智、仁、勇三种品质;3.君子应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孔子人格观中倡导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阐释其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隐含在其中的内在矛盾,最后结合孔子的艺术观来阐明艺术在人格修养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君子人格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当中,这种君子人格的主要标准是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是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龙 《培训与研究》2008,25(1):79-80
孔子的君子观集中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其"中"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模式的建构上,而"庸"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君子学道修行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9.
"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孔子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重义轻利是君子的主要特征,重利轻义是小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君子是身份君子和德性君子的统一。在立足君子人格"德位一致"的基础上,在德性视野中,从仁义礼智信"五德"角度,孔子确立了君子人格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有三个理论支撑点,即君子、仁、礼。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是孔子思想的人道理想:为仁是成就君子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循礼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的外在规范。这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使孔子思想充满了十分丰富的人道意蕴。  相似文献   

13.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君子人格是孔子根据他所处的时代设计的一种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具有上达仁义、克己复礼、慎言敏行、文质彬彬等基本特征。孔子在培养弟子成为君子时,注重让弟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三省吾身、坚忍不拔,同时孔子也很重视以自身的人格影响、教育弟子。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说,以人为中心展开,又以人的重塑为终结.《论语·述而》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君子”是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君子”不是完人,“圣人”才是完人.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连“尧舜其犹病诸”,所以,“君子”是带有很强现实倾向性的理想人格.学术界对君子人格的探讨多拘于其模式,内涵及现代诠释上,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之前,“君子”是与“小人”专对而言,指居高位者,具有等级和身份蕴涵。到了孔子时代,“君子”的内涵逐渐由重“位”转为重“德”,成为道德理想的人格称谓,表示德性修养的有德者。探究这一转化的深刻根源,对当代仍有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君子作为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培养目标,曾对国人的道德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君子所蕴藏的德性内涵引导着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向。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是如何养成的?本文以孔子的思想为蓝本分析了君子的成长之道,从君子养成的自我修养和外部教育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道德目标实现的方法,进而在分析我国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基础上,探讨了君子成长之道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文献之一,其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多达百余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思想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君子"词义的梳理,探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所具有的标准,进一步把握<论语>中"君子之道"的内涵与实质,最终落脚于君子在价值追求层面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君子及其人格修养,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为理想目标,以仁为内在精神,以义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规范,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典范的统一体。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