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超、失重的知识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如能灵活利用超、失重的知识,可达到巧解物理题的效果.一、利用超重知识例1如图l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拉力  相似文献   

2.
杨立君 《高中数理化》2003,(4):25-25,34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的时候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 ,将小于或大于物体的重力 ,这就是失重或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 )时 ,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 )时 ,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利用失重和超重的规律去定性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比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要简单很多 .例 1 如右图所示 ,质量为m1 的斜面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当质量为m2 的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有 (   ) .A 匀速下滑斜面体对地面压力等于(m1 m2…  相似文献   

3.
石安山  宫长莹 《考试周刊》2011,(27):181-181
高中物理必修1课本中第四章第7节关于完全失重状态的定义是: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那么m(g+a)=0,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这种状态是完全失重状态。在第四章第1节关于质量的定义是: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而在初中,我们把质量理解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随物体的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4.
"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1)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的第二课时,授课时间45分钟.设计思想教学目标等略,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引入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练习:电梯以1.0 m/s 的速度竖直匀速上升,电梯地板对站在升降机里质量为60 kg 的人的支持力为____N;如果电梯以0.5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地板人对的支持力又为N.(g 取10 m/s~2)  相似文献   

5.
在超重、失重系统中,液体产生的压强和浮力将发生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问题1 如图1,横截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有某种液体,液体的质量为m、密度为ρ、深度为h,容器以向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超重和失重是两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能灵活地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处理有关问题,可使一些问题得到简化.一、研究对象为个体在近地面处,如果物体向上做加速运动或向下做减速运动,即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或向上的加速度分量,设为a上,此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物体的“视重”G'=m(g+a上);如果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或向上做减速运动,即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或向下的加速度分量,设为a下,此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物体的“视重”G'=m(g-a下).二、研究对象为整体对整个体系而言,如果整体的一部分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其他部分既不处于超…  相似文献   

8.
正超重和失重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现象,也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一个热点问题。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一、超重和失重的判断1.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利用超重和失重知识分析有关的力学问题,会使物理概念十分清晰,问题变得很简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质量为m的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运动时,它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竖直悬线的张力T)大于物体的重量,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超重.常说物体超重了ma同理,物体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运动时,上述压力N(或张力T)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失重,常说物体失重了ma.如果a=g则压力N(或张力T)为零,我们说物体完全失重. 例如,在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的物体,由于它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就是卫星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该物体对卫星底板的压力为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10.
超重与失重问题,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也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下面介绍这类问题的特点及求解方法.一、超重与失重现象质量为m的物体以加速度a竖直向上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受到水平面的支持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为F=m(g+a),F大于重  相似文献   

11.
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教师也找到了许多演示超重与失重的方法 .例如 :用一个多处漏水的可乐瓶装满水后 ,迅速地抛到空中等 .但这种方法只是定性的描述分析 .如何定量测定超重与失重 ,这也是笔者多年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笔者采用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器材电子秤 ,长弹簧 (劲度系数 k较小 ) ,重物(质量较大 ) ,支架 (高度约为 2 m)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 1图 2三、实验原理如图 2所示 ,重物在平衡位置 O处上下做简谐运动 .当重物在 OC段时 ,重物的加速度 a向下 ,由支架、重物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处于失…  相似文献   

12.
1对测力计读数的影响测力计的读数,就是测力计受到的力。如图1所示:静止时,由二力平衡:F=G由牛顿第三定律:F=F′所以,读数F′=G。即视重等于物体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准确测出物体的重力。失重时(以加速度a加速下降),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a故F=m(g-a),F′G,读数大于实际重力超重和失重时,都不能用测力计准确测出物体的实际重力。而且,完全失重时(以加速度g加速下降),F=m(g-g)=0,也就是:F′=0,测力计读数为0,弹簧恢复原长。例1某人站在体重计(弹簧称)上,由静止突然下蹲…  相似文献   

13.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 (或小于 )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或失重 )现象 .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 .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在有些物理问题中 ,直接用超重与失重解答会显得十分简捷准确 ,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定性分析对于一些只需作定性分析的问题 ,利用超重或失重的概念能够巧妙地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 ,关键是正确判断系统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清楚系统的重心位置的变化情况 .当系统的重心加速上升时为超重 ,当系统的重心加速下降时为失重 .例 1 如图 1所示 ,A为电磁铁 ,C为…  相似文献   

14.
超重失重演示器结构如图1所示:红色游标红色指针测力计蓝色游量程O一ZN标指m以槽码)一重锤钩码袋、习黔共”…、抖’1阁!_上睦.4图1 1演示超重使m锤>m物 m计(m锤即在祛码袋中放置钩码)用手拖住袋底,使之静止.拨动红色游标正对红色指针.此时教师提问:红色指针指示什么?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5.
1问题提出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高中物理课本中有一课内容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但实验研究失重和超重现象的都是一些向上或向下直线运动的实验,而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而绝大多数是圆周运动和旋转运动的.能不能设计一种带有旋转运动的"失重和超重现象实验仪"呢?我们想到了初中物理中<机械能转换与守恒>这一节的重要实验--麦克斯韦滚摆实验.麦克斯韦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既有上下运动又有旋转运动,那么滚摆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失重和超重现象呢?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麦克斯韦滚摆失重、超重实验仪".对麦克斯韦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失重和超重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提出。神州五号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高中物理课本中有一课内容讲解《失重和超重现象》.但实验研究失重和超重现象的都是一些向上或向下直线运动的实验,而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而绝大多数是圆周运动和旋转运动的。  相似文献   

17.
香兰素与苯肼经缩合得到香兰素苯腙,其结构经1H-NMR、IR表征,并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对其进行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5-223℃之间出现第一个失重阶段,失重20.7%,在224-550℃之间出现第二个失重阶段,失重42.9%,551-650℃之间失重2.7%,650℃以后则完全炭化;在整个DTG曲线上的最快失重速率点在209℃,且在同一温度处出现较强吸热峰.  相似文献   

18.
正超重和失重既是高中物理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学生常常疑惑:为什么要引入超重和失重概念昵?超重不是重力增大那为什么叫超重?失重不是重力减小为什么叫失重?我们认为,这与教材编写思路有着重要联系。教材编写本意在开门见山提出超重和失重概念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曾想恰恰成为学生疑惑之源。一、教材值得商榷之处1.刍议教材例题科学性"超重和失重"安排在《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1 制作背景 新课标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这节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超重与失重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测力计或台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示数会变大或变小.虽然学生通过坐电梯或坐过山车能获得亲身体验,但却无法直观地看到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测量示数的改变,因此这种体验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感受在现象中示数的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与学习.本教具"超重与失重现象演示仪"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制作的.  相似文献   

20.
一、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若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就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超重、失重现象的时候,介绍宇宙飞船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飞船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重力并没有消失,学生对此会感到疑惑,可以我国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资料为例来释疑解惑。飞船绕行速度约7.72×103km/h,离地面的高度约300km,飞船在此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为g′=GrM2=8.9m/s2。可见,在地球表面质量为1kg的物体的重力大小是9.8N,在地面上空300km处重力大小虽比地面有所减少,但减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