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建构。这需要有个开放的空间,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师生共同回归生活,寻找真实生活的体验。"真"就是说实话办实事。只有回归生活,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课堂,学生才  相似文献   

2.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常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堂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自由的、开放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应是自由的、开放的。开放师生感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都有成就感、让课堂回归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  相似文献   

6.
骆力 《文教资料》2006,(28):145-146
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语文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语文,让学生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使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乐趣。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一句话,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交流的、开放的、感悟的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要依赖于教师的“活”。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7.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三超”(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实践能力.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知其心.解其趣.巧“激”促“动”.师生共同探求新知。  相似文献   

8.
师生真实地生活在日积月累的原生态课堂。研究如何保持原生态课堂鲜活的生命力,是师生发展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构建和谐课堂管理文化,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管理文化从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学业成就拓展到关切学生整个生命的质量,从传统的以控制与维持课堂纪律为特征的科学管理转向到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特征的课堂管理文化.和谐课堂管理文化以共同愿景的理念为先导,以制度为支撑,以环境为基础.以自主和自由为终极追求.和谐课堂管理文化的构建要构建有课堂师生群体共同愿景的学习氛圄、创建有文化的课堂师生群体学习氛围、建立健全有师生群体学习机制的学习氛围、创建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有智慧生成的课堂学习氛围、创建课堂师生群体情感交融、心理相容的课堂学习氛囤.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天然具有对话的教育意蕴,然而,当前大多数课堂提问成为教师话语霸权产生的高发地带。提问中的教师话语霸权表征为话语滥用,话语偏见和话语专断。消解教师话语霸权,需要回归课堂提问本身。从提问的实践形态来看,需要达成师生双主体的话语共识.建立和谐的话语氛围以及形成理性的对话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1.
虚拟的情境经常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师生共同得到提升。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小学科学课堂实例,提出了判断和达成教学情境的真实性的方法和途径:真实的情境必须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内在或外在体验,从而有效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情境;源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要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课堂、情感、生命”是教育的焦点和热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教育的关注。教师要进一步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沟通学习与学生的经验、成长的关系,促进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让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师生发现、追求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郝焕香 《今日教育》2008,(12):30-31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言语来实现.由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二者共同组成.是师生双方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外在的、物化的相互作用.要由一个人把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充分享有和运用.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参与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充分调动教学中教与学的积极性,旨在参与中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学生拥有美好而舒适的课堂生活环境,在课堂上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同学、师生之间能相互信任与友爱等,是高质量课堂生活的主要表现.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那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39):3-4
走进课堂,回归生活,它不是一句空话,而应是确确实实地爱,真真正正地植入师生的教学生活中;走进课堂,回归生活,能深度推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走进课堂,回归生活,能发展学生一分为几的思辨能力;走进课堂,回归生活,能巧妙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也明确指出:"人的思想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生活的空间并提升其参与的品质,是课堂公共职能的关键所在。课堂参与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本身承载着育人价值,成为有待学生自愿选择和建构的一种伦理生活。但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或有机会作为能动者参与到课堂中,这同“集体”与“个体”两种典型取向之间的张力有关。超越这种二元框架,宜倡导课堂参与的“公共”取向,培育学生对伦理生活主动负责的态度。为此,需要创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促进审慎持续的公共理解、引领平等共享的公共行动、发挥教师的公共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更需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产生影响,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英语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师生所共同感知和体验到的那部分环境,如教师形象、师生戈系、校风班风、师生期望、课堂气氛等。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不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与途径,也是贯彻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究,寻求真理,共享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课堂上,出现更多的是师生、学生之间智慧撞击的火花,新观点、新情况不断出现,教师需要应对开放、合作教学下出现的种种可能。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的协商者、合作者。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外,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独特的感受,并在课堂上和课后及时调整,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