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课程,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良好公民,因此我国的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本文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8.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尽管经过十余年的实验,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广大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很难上。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学生难感知、难共鸣、难认同。如何突破这些难点?笔者试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单元中《罪恶的战...  相似文献   

11.
佘成文  鲜文 《教育》2013,(7):60-60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尤兆蕾 《现代教学》2011,(12):57-57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开放的课程,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我校教师致力于探索如何将学生的品德培养置于开放的环境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雷军 《青海教育》2011,(9):54-5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内容,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对小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后"延续",整合教学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编写的,形成系统体系。如第八册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殊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将会失去活力,将无法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效果.主要分析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姜志东 《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要特别将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的基本课程之一。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教育部门特别注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着重从品德与社会课的属性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小学品德社会课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刘成仁 《中国教师》2012,(16):66-6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小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引导小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一门课程。实现上述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育教学目的对于那些初次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绝非易事。俗话  相似文献   

19.
佘成文  鲜文 《教育》2013,(19):60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