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曹大中同志从一九八三年以来不断发表文章,否认屈原是爱国诗人。他在《<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中,列举五条理由说明先秦时代的人们包括屈原根本没有爱国观念。他说,在先秦时代,人们的意识中“并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先秦古籍也“均未谈到爱国这  相似文献   

2.
<正>一、热爱祖国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是爱国诗篇的精品,文章记叙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于爱国家胜于自己生命的屈原来说,没有比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更痛苦的事了,所以选择了勇敢地为国而死。有这样的胆量,屈原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屈原不同,杜甫忧国忧民,他写下一篇篇的传世佳作;杜甫饱受战乱的痛苦,《春望》就是很好的凭证。"白头搔更短",是他爱国的写照。岳飞不仅是位精忠报国的将军,也是位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3.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4.
曹大中同志在《湖南师院学报》83年第4期发表了《“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提出了先秦时代没有和不可能有爱国主义思想存在,并从而否定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对这种看法实在不敢苟同。现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以就教于读者和曹大中同志。曹大中同志认为在先秦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我认为这是不合事实的。还是先让事实说话吧: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爱国事迹与光辉人格千百年来有口皆碑。但《东南西北》1991年第12期转载的《屈原谋杀之说》一文,却在毫无历史依据和有关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凭空杜撰出屈原因私通郑袖而遭到流放、继而又颇不光彩地在楚国的权力角逐中被其政敌捆沉江底的所谓“新说”,不负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地给爱国诗人屈原涂抹了种种污秽。本刊发表邓乐群同志的文章,旨在澄清史实,兼正视听与学风。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中国爱国思想与爱国学的代表和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屈骚与宋代爱国学》一书提出了屈原爱国思想的发展理念,并以宋代为例对此进行了具体探讨,开拓了屈原爱国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解释屈原研究中的一些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这篇文章是从司马迁《史记》里的合传《屈原贾生列传》中节选出来的.作者对屈原和贾生在政治上同遭统治集团当权派打击,郁郁失意而死的坎坷一生,深表同情,而对他们为国为民竭忠尽智的伟大抱负和不畏邪恶奸佞,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光辉峻洁的人格,尤为敬重。作者的深刻用意就在于“悲其志”.讲授时要抓住这个思想感情的线索,使学生深刻体会屈原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二)文章对屈原的政治主张,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并没有作详细叙述和评介。在文学方面,作  相似文献   

8.
在屈原的作品中,属于自叙生平、志趣、遭遇的,除了代表作《离骚》外,就是《九章》,《九章》中的九篇作品,本非一时一地之作,大体上包括了屈原青年、壮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的作品。因此,为了探讨屈原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发展变化,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九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古人的论述中,大都认为屈原思想里的爱国与忠君是相杂糅而不可分的。司马迁说他是“存君兴国”(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说他是“思君念国”(见《楚辞章句·九  相似文献   

9.
屈原爱国论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爱国诗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前期大家基本上都同意这一看法。但数年前有些同志提出:“不能象以往那样用爱国去讲屈原。”归纳起来,其理由有三:一曰:屈原爱的不是整个中国,他爱的楚国只是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省,因此只能说他爱乡土,不能说他爱国。二曰: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国”的观念,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事魏,又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代爱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直接表示过对于当时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但是,对于屈原笔下的“民”字,至今却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不能不关系着对于诗人作品意义的认识,关系到对于屈原成就的科学说明。 屈原作品,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逸《楚辞章句》均作二十二篇。这些作品中提到“民”的地方共十一处,其中《离骚》六处,《天问》《少司命》《哀郢》《怀  相似文献   

11.
屈原自沉汨罗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九章》与屈原自沉有无关系,屈原于《九章》中是否反映了自沉时的诀绝情绪。我们认为是没有关系的,而旧释者的回答则是肯定的。自汉以来,屈赋的研究者依据一条并不十分可靠的传说——屈原放于江南而复作《九章》,(1)便极力的在《九章》中寻求屈原的临诀之辞。于是,司马  相似文献   

12.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第五幕中的一节。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屈原在历尽侮辱迫害,几乎“临到了要发狂的境界”时迸发出的强烈的闪电雷鸣。屈原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历尽坎坷。在《屈原》一剧中,作者就以屈原生活的一天概括了屈原的一生。在这一天里,屈原遭受了种种严酷的打击:南后诬陷他淫乱宫廷:群众为他招魂的愚昧行动,加深了他的屈辱之感;他虽为楚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一九八七年四期《这样改好吗》一文,作者认为《詹天佑》一文中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改作“詹天佑是我国爱国的杰出工程师”为好,并提出了四点理由。作者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我觉得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一、从语法上看,“杰出”和“爱国”都是修饰“工程师”的,其词序变换与不变换,意思并未发生变化。前者既有杰出的才能,又是爱国的;后者既是爱国的,又有杰出的才能。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1942年1月在重庆创作的。为什么要写《屈原》呢?郭沫若说那时正是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无数的爱国青年和革命被关进了集中营,陕北抗日根据地被封锁,新四军遭围剿……“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文汇读书周报》近日发表一篇批评文章指出,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说:“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他断言屈原的爱国,爱其所在国——楚,是站错了“速朽性”的队,如果身在楚国的屈原去爱统一中国的楚之敌国——秦,就站对了“永恒性”的队了;这才能称“爱国”。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出现,不仅给《诗经》之后沉默了许久的诗坛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为人们树立了政治的道德的风范。前者没有人提出过疑问,而后者关于“存君兴国”与“显暴君过”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始以“爱国”来评价屈原的政治观及其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其后,虽有所争议,但称屈原为爱国诗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时间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文化界关于爱国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需要重新评论的依据 1921年6月,胡适在一个读书会上作了一次关于《楚辞》的演讲,次年将演讲稿整理成《读楚辞》一文,发表在《努力周刊》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上,后又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一中。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先煞有介事地提出:“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接着便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出了七个疑问,认定“《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当是(汉)宣帝时人补的”。同时又认定战  相似文献   

18.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最早探讨屈原诗歌艺术特征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称赞屈原《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是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楚辞章句》作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相似文献   

19.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充满爱国情怀的一课,也是充满了对侵略者无比仇恨的一课。读着这样的文章,我们仿佛与作者一样,心里充满了爱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