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姚昀菁  王瑾 《中国教师》2008,(21):60-61
<正>"衣裳"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词,但我们读到《诗·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时,却发现古代可以把"衣裳"拆开来说,难道古时候"衣"和"裳"说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吗?事实确实如此,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服饰制  相似文献   

2.
裙子史话     
裙子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4000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那时的“裳”即裙子。裙子在古代男女通用。后来,男子渐浙穿起裤、袍来,裙子才成为妇女的专用服饰。 汉末时,记载妇女穿裙的文字颇多。《西京杂记·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十分讲究裙子。一天,她身着云英紫裙与汉成帝同游太液池,鼓乐声中赵飞燕翩翩起舞,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将她像燕  相似文献   

3.
<正>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自"垂衣裳而治"开始,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后世不断改良以及丰富完善,遂形成了我们的汉服文化。男子篇衣裳(chang)类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相似文献   

4.
汉服即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的特点“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却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衣服,几乎每天变换花样穿着。这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标志之一,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古代的人就没有这么幸福了。他们常常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如原始时期的人只能将兽皮拼接成衣服御寒。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和纺织业的出现,人们开始用麻布缝制衣服了。上衣下裳是中华文明中服饰礼仪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从古代文献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距今已有3600余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了,这也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一、第2课《黄帝的发明创造》中提到的“下裳”是一种什么服饰,应读什么音? 本课说:“黄帝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有的造出了弓箭,有的制成上衣和下裳,有的做了鼓,有的翻成了照脸的镜子。”这里所说的“下裳”是指古人下身穿的衣服,跟“衣”相对。《诗径·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子的一种,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下裳”应读xiàcháng。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裳(-cháng):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二、何为“鹖冠”,武士冠上为什么要插有鹖毛? 第6课《“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说: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衣裳”泛指衣服,“裳”读 shang,轻声。古汉语中情况则较复杂:“衣”指上衣兼作泛称,“裳”指下衣,读 cháng。衣,上衣的统称。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后一句即“绿上衣黄下衣”,上衣与下裳区别是很明显的。有时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学习》2009,(4):40-41
传统戏曲服装,俗称“行头”,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为主,杂糅了前自唐代后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特点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各色人等都有与其角色身份、地位、职业、场合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例如同是宰相着装,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则戴“相巾”。下面,我们就以服饰类别为线,带你领略戏曲服装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边晓芳 《职教论坛》2002,(20):59-59
图案作为附丽于物品外的装饰纹样,它跟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能反映出时代特色及人们生活的方式。服饰图案是一种专业图案,它和服装一样有着相同的功能性和审美性。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形式的美,因此服饰图案显得比较重要。例如:我国古代服装,无论是正式的礼服还是燕居便服,都用图案装饰着。这些图案旧时北方称“绦子”,南方称“阑干”,起初是为了使服装结实耐穿,后来发展成了一种固定形态,到了清代甚至形成了一种女服的特色———“镶滚乡彩”。在现代,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花边”装…  相似文献   

10.
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他在服饰上提出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服饰美学。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修容、首饰和服装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李渔服饰美学的原则是:适度、自然、合谐。  相似文献   

11.
夏琳  李思龙 《英语广场》2023,(11):43-46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纺织服饰文本的汉译有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本文以“理解、表达、变通”框架为支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出品的《丝路文化交流专辑——纺织服装卷》为研究对象,总结在纺织服饰文本汉译过程中处理“理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方法,以期推动中外服饰文化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2.
从服装的功能看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是人们的第二皮肤。了解服装,了解服饰文化,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懂得在生活中如何有经验地以“貌”取人;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知道不同的场合如何以适当的服饰来装扮自己,以“貌”悦人。  相似文献   

13.
王兴增 《语文知识》2000,(10):24-24
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诗》脍炙人口,家传户诵,经久不衰;它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亲切活泼,充满了传奇色彩。诗中还对六种服饰进行了描写,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铁衣,即铠甲,指古代军人打仗时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缀成。透过这“铁衣”,我们不难想像出:乔妆改扮的木兰驰骋疆场,在刀光剑影里与顽敌兵戈相交的雄姿;透  相似文献   

14.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服饰革命,中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从此开始融合。本文分析了“胡服骑射”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对服装等级观念、形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诗经》的细读,解析了这一早期百科全书中阐发的先秦时代的服饰美学思想,对服饰这一人体包装中透露的多种文化功能和哲学观点做出梳理,并进而解读中国古代“文质彬彬”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杨洁 《现代语文》2006,(12):21-2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在学、建筑、诗词、医药、服装等方面均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在小说中,作曹雪芹更是以服装来昭示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地位及其性格,可以说《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很好地刻画了人物面貌,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论古代服饰     
辛欣 《考试周刊》2013,(88):33-34
服装是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自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服装就有了一定的形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装无论从色彩上款式上还是面料上都逐渐成熟.各个朝代各个民族都设计制作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服饰,其中的一些服饰已经成了典范之作具有永恒的魅力,例如唐装、旗袍等.作者简要阐述了对古代服饰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朝代、各个地域、各民族、各阶级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及服饰风俗。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中国服装文化有精神方面的了解,并不断地努力挖掘。  相似文献   

19.
女性服饰审美辨析——以《诗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经》中描写贵族和平民女性服饰的词汇为研究切入点,从诗篇中涉及服饰审美的容貌、形体、发饰和服饰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中,容貌有凝脂、柔荑、蝤蛴、瓠犀、盼、蛾眉6条;形体有硕、颀、长和窈纠4条;发饰主要有绸直、总角、卷发和高髻4种;服饰中关于服装色彩的有茹藘、云和荼3条。解析上述词汇及其诗篇,可认识《诗经》中女性服饰的真实面貌及两周时期女性服饰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湘西和鄂西两地的传统土家族服饰,以古代、清末改土归流和现代为三个时间节点,分别剖析了其服装和饰品造型、结构、材质、色彩与刺绣的艺术特色,并着重探讨了土家族服饰的性别差异问题.对于土家族传统织锦艺术“西兰卡普”的织造原理、构成形式、用色特征和纹样题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探讨了土家族传统服饰和西兰卡普艺术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