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在《雷雨》这个惊心动魄的大悲剧中,周朴园同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他的身上寄予着更为深沉的悲剧意蕴。他经历了婚姻的悲剧、人性的堕落、亲情的离失,家破人亡,最终又承担了一切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丰碑——长篇小说《复活》中,出色地塑造了一位曾是悲剧制造者的“忏悔”形象——聂赫留朵夫.二十世纪中国天才的剧作家曹禺在他的不朽剧作《雷雨》中也精湛地塑造了一位曾是悲剧制造者的“疚悔”封建家长形象——周朴园.把这两个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民族的、两位不同风格的作家在刻画人物心灵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从而可以深入了解两位作家对社会的认真思考和解剖人物内心的独特功力.  相似文献   

3.
周朴园既是制造悲剧的人,他本身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他计算着,挣扎着,力争做社会上的好人物,虚伪、残忍、卑劣,表面上成了社会的典范,实质上,丢却了爱情、亲情,内心空虚、孤独,一生不幸,是一个更具悲剧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曹禺话剧《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果真如作者所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①果真如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史定性的自私、冷酷、专横、凶残和伪善,是一个坏到没有丝毫天伦人性的魔王么?笔者认为,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恶魔本性不能包括他的全部。他既是封建财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悲剧在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之前,已把这种东西扒得一丝不挂,让它赤裸裸地袒露在人们面前,然后再把它毁灭掉。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脸红心跳,产生激越的情绪,引导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那么《雷雨》这出悲剧给我们剖析袒露的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理智和情感交杂而形成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6.
在繁漪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艺术才华的独特光辉。她既是悲剧的承担者,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人性本身的矛盾,在她身上激烈地存在着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奥瑟罗的心理分析阐释期悲剧的主要原因。自卑是他内心世界的实质,嫉妒和轻信是表现形式,维护自尊和荣誉只是借口和掩饰行为。奥瑟罗既是悲剧的受害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莎士比严在剧中探讨了罪恶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8.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该说周朴园的表白是真实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笔者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而非真诚。  相似文献   

10.
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实质是: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自私的,也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冷酷和虚伪,说明他是一个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他一手造成了侍萍的人生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1.
周朴园是一个悲剧人物。曹禺的悲剧观超越了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而直指人的生命本质。曹禺悲悯的是在终极意义上人的渺小,针对人类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处境而唱悲歌、周朴园的悲剧就是人的本能欲求被外在伦理规范吞噬了的悲剧。他的确是一只冲不出“狭之笼”的“鸟儿”!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  相似文献   

13.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激荡社会为背景展开了人性悲剧的探讨。剧中周朴园的人格是分裂的,他一方面是有着浓厚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家,更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长:伪善、阴险、专制地控制着家里所有成员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从他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良心的苦闷与自责。  相似文献   

14.
《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二千多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大年三十的夜里赶走刚生了孩子才三天的侍萍,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意外重逢”时,又怎么会讲出那样无情无义的话呢?确实,…  相似文献   

15.
<正>1934年,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横空出世,引起了当时戏剧界的极大震动,以至跨越四十余载,茅盾先生在祝贺他的剧作《王昭君》发表时,依然不忘赞叹“当年海上惊雷雨”。与《雷雨》的大名相伴而生的,则是人们对其主题和人物的热烈讨论。曹禺在1936年发表的《雷雨》序言中说,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他其实并非要“匡正什么或攻击什么”,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用“×年如一日”,“××年如一月”来形容某人对某一事物(人物)的痴迷与执着。而这种痴迷与执着往往源于对该对象的深深的挚情与厚爱。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痴迷与执着”的一个人:30年来,他一直惦记着侍萍的生日;在侍萍曾经居住过的卧室里,一直存放着她的照片;室内的一切陈设都依然如故……他对侍萍是如此地“怀念”,甚至于在别人面前把侍萍升格为“前妻”。所有的这一切,使人们难以从私生活领域认清周朴园的丑恶灵魂。 30多年前,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周家少爷周朴园,如同众多纨绔弟子一样,凌辱了年轻…  相似文献   

17.
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既冷酷、专横,又有一般人的情感。这种双重性格的形成,源于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周朴园自觉把自己变成维系家族利益和封建道德的工具。他一方面残忍地抛弃侍萍,却又眷恋不已;另一方面所做所为不合道德,却又在孩子面前显示其道德模范。周朴园专制,但并非没有人性:侍萍特殊的奴性美,符合周朴园的审美心理;感情需要有所遮掩和寄托;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内心歉疚;封建道德的苦行僧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彭颖 《广东教育》2003,(11):23-24
《雷雨》一课。正准备进行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分角色朗读。“哪两位同学来?”我问大家。没有人举手。“周××,你来扮演侍萍好吗?”随着我的话音,语文科代表,一位大大方方的女孩站起来了,一脸舍我其谁的骄傲。“刘××,”刚说出这个名字,全班一片哄堂大笑!居然还有人拍桌子!几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刘××———可怜这个平时就十分内向的男孩满脸通红。虽然他勉强站了起来,但几乎把脸埋进了肚子,身子侧向墙壁。怎么了?我有些惶恐:出什么乱子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想不明白。这时只听见旁边的邓××用惟妙惟肖的语气说:“老爷不记得了?”“你是…  相似文献   

19.
《雷雨》描写的是以周朴园为核心的发生在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悲剧。全面看待周朴园 ,剖析其性格特征 ,可以说 ,他是一个“正邪两赋”式的典型代表。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可以看出 ,根据生活本身的逻辑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才能真正领会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普遍关注.人们对作品中主人公曹七巧的评价也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而她对金钱的贪婪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此说提出质疑,认为曹七巧是一位融人性的普恶美丑于一体且具丰富内蕴的艺术典型。她的悲剧,既是家族制度的悲剧,又是生存和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