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人依山而居,以青山为伴,以蓝天为友,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民族,羌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迁徙,饱受风雨的侵袭,创造并保存着一支属于本民族的完整体系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音乐。在没有完全了解羌族音乐之前,笔者以为羌族的音乐是单一的,只有徵调式和商调式,但通过多年对羌区的走访、收集、调查、整理,证明了羌族音乐还存在着大量的羽调式、宫调式和少许的角调式。  相似文献   

2.
五声调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的调式交替,有同宫系统调式交替、变宫系统调式交替和调式半交替三种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学理论中亦称“旋宫”或“移宫”。这种调式交替手法与现代歌曲写作技法在现代歌曲创作中结合运用,是发展乐思,丰富音乐语言,突出歌曲旋律音调个性特点,表现民族和地方风格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给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上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意义,因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观念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民间歌曲、民族器乐音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五种艺术形式在内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视唱中关于中国民族音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从学习民族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入手,展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视唱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主题调式转换技法在巴赫的复调作品以及古典奏鸣曲式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其应用方式一般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调式转换。以赋格曲中展开部与呈示部单一主题的调式对比所使用的调式转换技法为基础,分析我国作曲家、理论家在民族调式赋格曲创作中应用调式转换规律于五声性调式音阶的技巧,同时把复调作品的调式转换技法应用于主调音乐创作中,使民族调式的器乐曲主题,可以进行单一材料不同调式调性的对比处理,对于使用民歌主题改编或使用单一材料进行民族调式语言的创作,其调式转换技巧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五声调式”是音乐高考强化训练《乐理卷》“调式调性”章节中的一个重点,是学习六声、七声调式的基础。就“民族五声调式”这一知识点,教学实践中,我曾做过两种尝试,第一种是用传统乐理课的教学方法来上,第二种是用赏析课的教法来上。从主观出发都是认真对待的,但收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调式是由主音联系起来的音高关系的组织基础。在人类烟波浩淼的乐海中,中国民族调式独树一帜,不仅有其深厚的东方音乐文化底蕴,还因其形式、种类、内容、风格的丰富多彩。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对高师音乐教学民族音乐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偏音与正音的关系,角调式少见的原因,商调式的调性色彩等问题,从音乐理论上作了剖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民族调式是基本乐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课题。本文阐述了调号产生的规律,同宫系统调与同主音调的区别、调式与调性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8.
音阶、调式、调性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立调性实际上是确立调式和主音的音高位置,不能以常见的几种调式来代替调式的整体,不能脱离活的音乐运动来看待调式调性。  相似文献   

9.
一首歌曲(或乐曲)除了具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表现要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要素,那就是调式。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结构和风格,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情感,明辨旋律的调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声性调式是建立在适于表现我们华夏民族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之上的一种音乐思维和调式思维,是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音乐的根基与灵魂。作为母语音乐,我们理应深入地学习、研究、挖掘、整理,使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音乐美是中外古典格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具有同构性。本文具体分析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组织功能、音乐调式和诗歌韵部的色彩、音乐的转调和诗歌的转韵、调式和韵式对节奏的影响、汉诗"衬韵"与西洋"ab"韵等同构关系,从中外传统诗歌韵式中为新诗韵建设提供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特别是在隋唐这一举足轻重的历史时期。唐代在各方面都是兼容并蓄的,在音乐上,唐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其他各民族的歌舞音乐,并与本土音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型音乐,使我国的歌舞音乐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另外大量西域乐器的涌入,使中国乐器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西域调式进入中原,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调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苏祗婆是龟兹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对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和中外音乐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祗婆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苏祗婆调式音阶。但对于苏祗婆调式音阶的起源在学术界是有所争议。这种争议是苏祗婆调式音阶起源复杂性的反映。汉唐之际丝绸之路开通和发展导致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苏祗婆的调式音阶正是这种交流和融合的产物。所以苏祗婆调式音阶是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果,起源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音、一个和弦不能表现思想情感,也无法塑造音乐形象。只有把音乐中许多个不同音高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并以一个主要的音为中心,其余的音都围绕它和倾向它,组成一个词式,形成一个体系,才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式的表现力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调式来表现思想和塑造音乐的形象。通常见到的有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旋律大、小调和民族的五声、六声、七声以及清乐、雅乐、燕乐等宫、商、角、徵、羽多种调式。然而最常用的还是自然大调和宫调式。  相似文献   

15.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仅从调式与和声两个方面论述了李遇秋创作的风格特点。李遇秋对中国民族的调式、和声有很深刻的研究,对西洋的调式、和声亦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他的手风琴作品的调式与和声的运用上总有着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民族调式的问题诸多乐理书中都有很详细透彻的说明,笔者就其记谱法及判断方法作一些分析。民族调式(无论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在记谱法上可能常会出现调式与调号不相符的情况,尤其在乐曲调性发展变化之处,因此会出现“假调号”的现象。例1:从上面三个乐谱可以看出,旋律是相同的,但调号各不相同,会不会因为调号不同而调式也不同呢?当然不是,它们的调式是相同的。这是五声性旋律的例子。例2:这也是三个旋律基本相同但调号不同的例子,只是个别非重要音级因调号差异而略有不同,但这不影响整体调式特征,这是七声调式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视唱练耳听觉训练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为调式调性的听觉训练,本文主要论述如何结合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选用该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听觉训练的素材,进行调式调性的听觉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调式调性的听觉分析能力,增加他们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的了解,丰富音乐阅历.  相似文献   

18.
康定鱼通民歌的旋法特征与调式属性分析及其根源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从康定县鱼通区的几首民歌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旋法特征和调式调性的分析,结合鱼通族群的演变历史,探讨了鱼通民歌旋法特征和调式属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和声与调式思维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声与调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它们在音乐的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两者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使音乐的发展趋于完善。本文从古典——浪漫时期调式与和声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音乐发展的动向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古调式常指17世纪前流行于欧洲的民族调式。它来自民间后为教堂所采用,故又称为教会调式。中古调式的出现虽早于大小调体系,但在目前的乐理教学是以大小调体系较为主的,因此本文以大小调记谱法特征为基础,反推中古调式的调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