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弥散,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发展。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传媒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等三大传统信息系统领域的融合,新媒体附加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传媒时代,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广告传播已经不囿于传统载体概念,在科技进步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催生下,向各个艺术延展.图式艺术活动中,审美信息的传递和传播对图式设计文化和审美文化充分实现其目的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也充实了图式艺术设计自身的信息,使图式艺术信息更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引导了大众的流行时尚、语言文化、视觉文化,以及大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何平华 《编辑之友》2013,(12):42-45
数字技术背景下,出版载体正从传统的"纸媒"向今天的"屏媒"转向。媒介的"视屏化"趋势对现代编辑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挑战意味的要求,超媒体及符号学素养、影像艺术及视觉文化素养、空间感知力及美学素养构成现代编辑职业及文化素养的重要部分,这不仅关乎编辑技术和美学,还涉及更为深层的思想和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产生并传播视觉文化的艺术类型,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融合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也开始逐渐向着动态化方向发展。在各种数字媒体中,对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的关系,并以一些常见的数字媒体中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12):58-61
传统的有声出版正经历着一次技术革命的洗礼,这场由数字技术带来的洗礼使有声出版获得了脱胎换骨式的新生。从"机械技术"时代的辉煌迈入到"模拟技术"时代的黄金发展期之后,有声出版沉寂了许久,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厉兵秣马,终于借助数字时代的技术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此时尤其不能贪"快"求"洋",首先必须充分了解有声出版物与视觉出版物的特点,了解数字有声出版物的媒介特征,其次必须结合汉语数字有声出版物的文化特色考量,才能营造中国数字有声出版的健康发展业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导向的视觉文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信息接受方式,海量的视觉信息打破了受众与大众传媒的对等性。传统文化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消费资源存在被使用失当的情况,主要体现为全方位的虚拟形态会造成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衰减,数字时代的易复制性带来了文化创造力被削弱的隐患,以及视觉文化市场化使传统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产品如此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被各种景象所包围,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在"微时代"下,通过对视觉文化传播载体、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分别呈现出的媒介大融合、图像压倒文字和受众无所适从新的表现特征的研究,发现视觉饕餮盛宴的满足背后,存在着视觉传播技术受限、主体的解构与意义消解、视觉霸权等"后遗症"。鉴于此,有必要从技术、观念、形式、视觉素养等方面尝试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建设一个视觉生态良好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的,是一种建立在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的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伊始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化吸引力和艺术张力。本文首先了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其次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构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实现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杨雨萱 《视听》2023,(5):55-58
奇观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主义”的产物,以《阿凡达》系列为代表的奇观电影在全球盛行,是当今审美文化趋向于高度视觉化的缩影。《阿凡达》系列作为奇观电影中的翘楚,遵循了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本位秩序,并凭借数字技术为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赋能,在剧情内容、视觉传达与叙事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奇观性”特质。  相似文献   

11.
刘路 《今传媒》2012,(6):97-99
新媒体技术的强势崛起,正驱动中国水墨艺术步入"数字化时代"。本文认为,"数字水墨"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和创作成果可延伸至区域形象宣传、古代水墨画保护性修复、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建筑装潢等多元化的产业平台。然而,只有攻克一系列技术瓶颈,回归传统水墨的精神内核和韵味格调,才能催生并不断拓展"数字水墨"这一新兴文化业态,这也是文化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向,是中国元素走向全球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12.
张妍 《记者摇篮》2008,(8):65-66
数字技术和网络广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广播带来了机遇,一种颠覆广播手段的可视广播正在起步,它将“视觉元素”融进了声音传播,使广播不再是单一的听觉艺术,“视觉元素”将延伸广播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林山 《新闻世界》2010,(7):262-264
本文论述了如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根据符号学原理和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方式,以"合作、竞赛与发展"理念进行视觉创作,再现人类视觉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的,是一种建立在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的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伊始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化吸引力和艺术张力.本文首先了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其次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构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实现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数字媒体技术认识的偏差 数字媒体技术的到来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数字媒体艺术,也叫新媒体艺术或多媒体艺术.它是艺术科学化和科学艺术化,是两者的互动和融合.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科学与艺术是分离的,传统文化重在务虚,钟情于宇宙本体之道.  相似文献   

16.
俞锫 《现代传播》2019,(12):106-108
1877年,爱迪生发明的圆筒留声机开启了录音技术的发展。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录音技术经历了机械刻录、编辑制作和数字创作三个发展阶段,并成为推动录音艺术演进的重要原因。在技术发展的机械刻录时期,刻录是录音艺术的主要方式,有限的创作空间孕育了录音艺术的萌芽;到了技术发展的编辑制作时期,制作成为录音艺术的主导理念,在对"音乐时空"的重构中录音艺术开始发展;而到技术发展的数字创作时期,创作逐渐成为录音艺术的核心思想,从音乐的构成要素到音乐的情感结构,录音艺术用传统乐器和电子声音构筑起音乐艺术的新现实。  相似文献   

17.
鲍佳倩 《视听》2022,(3):43-45
社会正逐步步入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时期,视觉媒介的革新促使消费主义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精英艺术向大众审美转型的下沉式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精英艺术向下兼容,并表现出商品化、大众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精英艺术的层次正趋于平均化,以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向下倾斜",变得日益平庸化.艺术创作受制于大众审美,艺...  相似文献   

18.
数字文化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近年来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统筹整合、技术牵引、双向互动、科学规范"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指出现阶段公益性数字文化的建设重点,对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军强 《大观周刊》2012,(47):319-319
一、何谓数字艺术?数字图像?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开放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空间。其互动性、交互性给人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网络对数字化艺术图像的成像和传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为图像艺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那么什么是数字艺术呢?所谓数字艺术一般是指以“数字”作为媒介素材,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16日,由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市档案学会和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承办的"数字时代档案资源的视觉传播"学术论坛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举行。论坛旨在围绕数字时代档案资源的视觉传播途径、手段等进行学术交流,挖掘档案资源视觉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更好地使档案资源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资源共享。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档案资源视觉传播、数字视觉信息管理……,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