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教兴国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受到全民的重视,作为教育的场所,高等院校的校园建设也随之成为新时期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之一,本通过对淮海工学院校园的改扩建规划设计思路和过程的总结,力图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高等院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回顾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规划设计过程,着重探讨了大学校园规划的若干原则与创作手法,阐述了校园设计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校园电视新闻片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直观、真实、现场感,是其它宣传媒介所不能相比的,它能更快、更直接地传达学校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改革方案和措施,沟通各系部间的信息。活跃校园文化。校园电视新闻,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面育人服务。在制作艺术上应充分考虑新闻制作特点,让它能真正成为校园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4.
一、校园建筑风格取决于使用者的思路理念 建筑是人造的一个复杂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社会条件的产物。很多人以为,校园的建筑风格取决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水平。这是肯定的,但却不尽然。  相似文献   

5.
强化高职艺术教育是创建和谐美好校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论述了高职艺术教育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以高职艺术教育为载体,创建和谐校园的途径: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实施艺术教育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在创建和谐校园中的的多层次、多方位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菲 《时代教育》2014,(11):186+193
针对现代小学丰富的艺术活动局限于校园内部而走不出校园,接触不到社会的现象,笔者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从教育理论、教育财政、师资力量以及克服传统教育四方面改善,尝试活动走出校园。  相似文献   

7.
通过阐述校园戏剧这一校园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参加的人员和它活动的主要内容,指出校园戏剧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宜振是值得重视的一位当代中年儿童诗诗人。他的校园朗诵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而且讲究思想性和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做到了既有可读性,又有可听性、可诵性,还有一定的社会实用价值。本文还肯定校园朗诵诗是当代儿童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朗诵诗在特定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小视的一个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校园话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话剧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形式,它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观察两次校园话剧大规模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由此反观中国正规戏剧的得失,研究其未来。  相似文献   

10.
邹建军 《广西教育》2013,(31):169-170
分析我国目前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一体化人文艺术教育模式,高效实用、立体化的简练学习音乐模式和特色音乐品牌模式来推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梁忠义先生一生默默耕耘、不事张扬,潜心研究、治学严谨、品格高尚,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成为学生与同事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学习他的治学态度与为人品格,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他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由于他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悲剧意识的不同 ,他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即初创期的感叹命运、感叹人生 ,探索期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成熟期的批判文化、批判社会 ,沉寂与爆发期的反思民族、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词情感特征突出。彻底享乐、坦直言情、极情尽致地抒写亡国感受,表现着他的真率;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诗人天赋,造就了他的敏锐;自然感发之情,世路飘忽之感、河山社稷之悲,合构成他情感上的巨大负荷。而这真率、敏锐、大负荷的情感特征,正是李煜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善于结交朋友,在交友实践中,先后经历了结交生活上的朋友,学业上的挚友,事业上的战友三种境界。与此相适应,认识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择友理念。这些理念,客观、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择友动机、择友方法和择友态度。通过择友,青年毛泽东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择友既是他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和基石。  相似文献   

16.
论杜甫对道教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与道士的交往和对道术的选择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他疗疾服务的;他对金丹道的一贯关注既来自李白的影响,也有对生命眷恋的心理原因;对上清派的漠视则出于他对玄虚的怀疑和否定,是他不能也不愿遁世的人生观的曲折体现;对方仙道的注意则出自一种诗学的关注,无关乎他对道教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作品中胎记般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对故乡故土的眷恋与追慕;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坚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依,并贯穿于他大半生的创作之中。其用心编织而成的“中国情结”,将作者眷恋祖国母亲之心与母亲思念儿子之情不可分离地紧紧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