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占地约180平方米的路遥文学馆.于2007年11月t7日在延安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延安大学的校友。路遥文学馆位于延安大学著名的窑洞建筑群一排。背靠安葬路遥的文汇山.面临窑洞广场.馆名由当代文学大家王蒙先生题写。文学馆由序厅、主体馆、文学研究室等几个部分组成.展示了路遥生前各个时期的百余幅珍贵照片,刊登路遥作品的部分原始报刊,各种版本的路遥著作,  相似文献   

2.
平凡的世界     
作者资料:路遥,当代作家。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因家庭困难被过继给伯父,受文革影响,直到1969年底才回家务农。曾在农村小学任教一年,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了中文创  相似文献   

3.
读《平凡的世界》,你会懂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生而平凡的,不平凡的是,在苦难面前,他们与之搏击的非凡斗志和伟大精神。【作家简介】路遥,原名王卫国,当代作家,1949年生于陕北,幼时因家境贫困被过继给伯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其间开始文学创  相似文献   

4.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特色李建南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显示出鲜明的乡土特色。80年代初,当人们热衷于编写离奇的故事,追求题材上的所谓“时髦”和“刺激”的时候,《人生》的作者却不趋时尚,力戒浮泛,将艺术的笔触深人到陕北的泥土层和窑洞里,创作出...  相似文献   

5.
<正>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作家路遥的无限缅怀。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讲到了一段往事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当前,我们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行走在复兴之路上,有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中国好故事"。但,如今我们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路遥将自己的人生典押给了文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无疑为当前文艺创作带来深刻思考。今天,  相似文献   

6.
少年路遥     
路遥以他的《平凡世界》在文学史上竖立了一座丰碑,他的影响是跨世纪的。他从陕北窑洞里走出来,带着黄土高原的气息,朴实无华的一个农村青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他在《延河》文学月刊当编辑,一面编稿,一面写作,中篇小说《人生》的问世,使他一夜走红,千千万万的读者记住了他的名字。小说主人  相似文献   

7.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并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作家声音     
正李修文认为湖北需要一座文学馆承载文化记忆"湖北缺少一座文学馆,这是湖北好几代文学工作者的梦想。"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说,一座文学馆不仅能承载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还是打通过往与将来的"时光隧道"。作为今年新增补的省政协委员,李修文准备提交一件提案,为湖北文化争取一个城市新地标建筑。在他看来,延续一个地区的文脉,丰富  相似文献   

9.
路遥小说受众群体大,读者人数众多,路遥小说的评论和研究呈繁荣的态势,路遥小说是出版社的“长销书”。路遥小说的阅读、研究和出版情况是“路遥现象”存在的实证。  相似文献   

10.
在著名作家、《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15周年的时候,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发表了一篇题为《怀念路遥》的文章,其中谈到了路遥的死因。文中说:“有人说路遥是累死的,证据是他写过《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书。但路遥不是累死的,他昼伏夜出,是职业的习惯,也是一头猛兽的秉性。有人说路遥是穷死的,因为他死时还欠人万元,  相似文献   

11.
[校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校名由毛泽东同志确定。延安大学的历史从陕北公学成立之日算起,已经足足七十年了。[高职]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于1981年5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相似文献   

12.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和孙少平最后的人生抉择看似简单,很多人把它总结为路遥的"恋土情节",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更加可信也是更加人性的选择。我们不能把路遥概念中的"劳动"作简单化的解读,同时从中也能看出路遥的人生观的转变和逐渐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3.
正在3月5日全国"两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过程中,聊到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透露曾与原著小说作者路遥很熟,还同住一个窑洞。很多领导人都喜欢和作家交朋友,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1.毛泽东与张恨水谈了两个多小时"如何书写爱情"张恨水以写小说驰名,作品数量多得惊人,拥有的读者群也相当广。鲁迅的母亲就是他的忠实读者。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也读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从路遥小说中的矛盾交叉及路遥的生活经历入手,透视作家的意识世界和潜意识世界,分析其创作心理机制的审美构成。路遥在创作时对这种内在矛盾性在其作品中的存在的认识却并不是完全自觉的,这还不是作家主体主观上完全自觉的理性要求,而恰恰是作品中这种内在矛盾性的存在形成了路遥特有的审美取向,成就了路遥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忆路遥     
忆路遥潘欣欣1992年的深秋,路遥离开了我们。3年来,我一直深深地怀念他。1988年7月中旬,我为了拍摄根据路遥同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自北京出发去陕西找路遥。他是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我在西安仅作短期逗留,便与路遥一同去了陕北...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苦乐生活的艺术结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路遥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陕北民歌所浸淫。在路遥的小说中,贯穿着理想与现实、浪漫与悲情的矛盾与纠结,悲情基调与浪漫气息的交织便成了路遥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张力之所在。文章探讨了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这一风格特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采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  相似文献   

18.
[作家简介]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务过农、教过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9.
路遥文学的人性美是多方面的。朴实美、悲情美、人情美的交错,展现的是路遥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带给读者的则是复杂的心灵感受。文章重点分析了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通过作品举例展现了路道人性美的多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路遥的全部小说没有涉及到本质的都市生活,路遥最远只走到了"城乡交叉地带"。路遥对"城乡交叉地带"的书写是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众多因素重合叠加而产生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