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继承《周易》神秘宇宙观、阴阳学家五德终始说以及春秋公羊学三统循环论,用来阐释祥瑞灾异、天人关系,将大量星象分野、占梦相术、预言、纬、鬼神记载入史,并再三强调其重大意义,这一方面是先秦以来神秘社会思潮之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司马迁作为太史职业思维及履行天官职责的结果。“究天人之际”实质在于承敝通变、强调君权神投、天人感应,为汉家帝统盛衰提供神学论证;而五百六运、阴德传世、血食延把这些神秘史观则是其道统继承、德治惠民思想的反映。司马迁始终敬畏与捍卫天命的幽远深微、神圣肃穆,只是反对歪曲天命和将天命方米化、泛滥化。《史记》可以看作是秦汉神秘史学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邹衍学说大体上分为天文、地理、历史三部分,这三部分又有机联系,构成一个侧重历史学说即“五德终始”说的宏大体系。他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和对以往阴阳五行说的总结,用“五德终始”来解说历史的发展,成为当时最具盛名的阴阳家。其后,邹衍后学们利用了邹衍学说的唯心主义缺陷,使“五德终始”说神秘化。《吕氏春秋·应同篇》和《月令》所反映出的邹衍后学的思想,与邹衍的主体思想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3.
文质论本是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论的一部分,但是战国时期儒家又提出了以文质相互救弊为主要内容的“文质”论来解释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影响甚大的“三统三正”说、“五德终始”说等不同的历史思想和历史哲学。这些历史理论在形式上是在解释历史,但其直接的目的则是通过历史的循环来说明现实和预示未来。它们一方面成为解释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模式,同时也是匡正现实政治的重要理论武器。儒家的历史哲学也是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从黄炎培、毛泽东“窑洞对”说起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王朝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时(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之说,是我国古代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周易》讲阴阳,《尚书·洪范》讲五行。战国后期,齐人邹衍加以推衍,既谈阴阳,又讲五行。大得统治者的青睐,汉人称之为阴阳家。司马迁肯定了阴阳家的“四时之大顺”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并对“五德终始”“天人感应”之说做了阐发。同时还对阴阳家的“拘而多畏”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6.
邹衍的历史学说以五德终始说为其内容。他认为自战国至黄帝的历史分别是黄帝得土德、大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文王得火德 ,依次而建 ,这就叫“五德转移”;新帝王将兴时 ,上天必先显祥瑞 ,这就叫“符应”;新德兴盛建朝后 ,一切文物制度、旌旗服色须变更 ,这就叫“治各有宜”。这一历史学说开阔了人们的历史视野 ;注重于探寻历史的变易及其规律 ;强调形式逻辑的类推方法 ;倡导大一统思想。同时也宣扬“命定论”、循环论和神秘论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以“渐”、“变”、“终始”等观念概括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历史是以“忠-敬-文”的模式演进的,并且经济生产的物质因素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道德和民风等。这些思想都表现出明显的儒道互补特点。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三统三正”循环论历史观 ,这似乎已是公认的定论。然而这个定论却并不完全可靠 ,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问所在。董仲舒是循环的历史论者 ,但他不是“三统”的循环历史论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于《春秋》之义多有发挥,最显著的便是将其导向谶纬。受《春秋繁露》影响极深的《春秋纬》,于其中的受命改制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其继承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春秋》为改制思想的发起点,皆为先言受命,后言改制;其变化则主要体现在以灾异为天命之征象、多言圣人受命、将三统说与新五德终始学说杂糅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三统三正”循环论历史观,这似乎已是公认的定论,然而这个定论却并不完全可靠,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问所在。董仲舒是循环的历史论者,但他不是“三统”的循环历史论。  相似文献   

11.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易与天地准"的历史思维是司马迁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易》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马迁方面的原因。《周易》自身的属性与它在秦汉时期的地位使《周易》思想成为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易学流派等是司马迁形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的重要前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周易》原文与易理的引用。  相似文献   

13.
变通是司马迁最具特色的史学思想。其来源,历代学者都有研究,但分歧较大。笔者认为,司马迁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的变通思想是很突出的。《系辞》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治道上的“通”与“变”。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是天地  相似文献   

14.
以五德终始理论解释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做法,肇始于战国时期。《史记·孟荀列传》曰:“邹衍……称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现在一般人都根据这段话视邹衍为五德终始说的“始作俑者”。这一理论问世后,影响是很大的。有人兜售之、秦始皇采纳之。到了两汉,这一理论更是大为流行,成为儒者论证汉祚合理性,解释历史演进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当时,关于汉德问题的议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西汉初期张苍所倡导的汉为“水德”说。《汉书·任敖传》言:“苍为  相似文献   

15.
李正君 《文教资料》2011,(5):101-103
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将阴阳五行相克的原理附会到社会历史发展尤其是王朝更替上来,西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对此理论加以改造,以五行相生的理论解释王朝更替,在秦汉之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五德终始说在此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有家学师承,也包括儒家思想、五德终始说、先秦学说等,因而表现出二重性特征:既怀疑天命,强调天人相分,又表现出不彻底性,承认天的意志性的存在.但其天人思想中明显表现出了重人事的特征,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易复卦卦辞的"反复其道"提出了明确的循环论思想.."反复其道",是说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阴阳往来交替消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这个规律在易经中表述为"七日来复".周易循环论思想的提出具有其特殊的政治思想背景.周易泰卦卦辞明确了国家政治的循环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应同》保存了稷下学者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对《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为何仍作"代火者必将水",顾颉刚猜测:"《吕氏春秋》钞录《邹子终始》之文,未加润色";与《吕氏春秋》编撰时代人们的"天子"观念有关。顾颉刚的第一个猜测是合理的,《吕氏春秋》保留了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原貌,而李善《文选》注对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理解存在误差。顾颉刚的另一个猜测则有欠妥当。基于对顾颉刚"两个猜测"的考察,可见他认为邹衍的学术思想对《吕氏春秋》的编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提出的撰写《史记》的一个宗旨。把古往今来的历史贯通起来,从中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是一个创举。它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只就《史记》的若干论述,约略地谈谈司马迁关于历史发展变化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易学对王夫之史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王夫之的史学思想,不能离开他的易学见解,王夫之深究于易而出入于史,援史人易,以易说史,易学成为他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而史学又是易学观用之于历史研究的具体体现。他抓住《周易》之变通的思想特点来研究《周易》.并将这种变通的观念引进历史研究之中.论证人类社会历史的盛衰变动、治乱更替,解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扬弃了《周易》的循环的变化观.提出了中国历史治乱更替的三个阶段论,建立了以变化和进化为中心的历史哲学体系。但是,由于王夫之坚持"《易》兼常变,礼惟贞常",因此他的历史变易观又受到很大局限,他承认历史的变动性,但不敢否认封建制度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